概要: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大学毕业后,他曾计划“周游世界一年”,但后来竟发展成为使他终生开展各种活动和建立各种关系,使他在这个多事的(但往往被他看作是美好的)行星上度过的65年中,既处于洪流之中,又身处于波折之外。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这个“天朝之国”之后,一留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海,先协助鲍威尔编辑《密勒氏评论报》。当年底,鲍威尔专程陪他到南京会见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孙科。孙科派交通部一个姓吴的官员陪同斯诺,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学参考,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大学毕业后,他曾计划“周游世界一年”,但后来竟发展成为使他终生开展各种活动和建立各种关系,使他在这个多事的(但往往被他看作是美好的)行星上度过的65年中,既处于洪流之中,又身处于波折之外。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这个“天朝之国”之后,一留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海,先协助鲍威尔编辑《密勒氏评论报》。当年底,鲍威尔专程陪他到南京会见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孙科。孙科派交通部一个姓吴的官员陪同斯诺,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年春,新婚不久的斯诺携妻子海伦到达北平,为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写稿谋生,后任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1933至1938年间,斯诺又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尽管他采访并写过许多相隔遥远的不同地区与国家──印度、缅甸、印度支那、伊朗、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墨西哥和苏联,但他却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回美国。
1949年,斯诺同妻子海伦·福斯特因性格不合,裂隙越来越深,最后不得不离婚。同年,斯诺与百老汇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洛伊斯·惠勒结婚,两人生有一儿一女。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他与中共领导人在保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 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法成行。直到1959年,斯诺携家小移居瑞士日内瓦湖畔,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但也只是孤身前往,妻儿未能同行。
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当时他是秘密进入苏区,没法多带胶卷,所以要一张一张地计算着拍。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苏区(1928年~1935年)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这些人在斯诺和不知名的摄影师的镜头前神态各异,有英武挺拔的,有坚定自信的,还有活泼可爱的、拘谨局促的。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吴印咸等摄影师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采访而来,有些是辗转的传闻。除《西行漫记》外,还有《远东前线》《活跃的中国》《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这边》《红色中国随记》《旅行于方生之地》和《漫长的革命》等著作。斯诺
斯诺去世后,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这个小花园一度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出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选自《毛泽东自传》,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
二、斯诺第一次与毛泽东相见(斯诺)
我在这里(此指陕西保安。)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
周恩来的电报已经收到,他们正等待着我,“外交部”里已替我预备好一个房间,我暂时成了苏维埃国家的客人。我到了后,保安外侨的人数顿然剧增。另外的一个西方侨民就是一个称作李德同志的德国人。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