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一天晚上,当我的其他问题都得到了答复以后,毛就开始处理我标有“个人历史”这个题目的问题表。当他看到“你结过几次婚”这个问题的时候,笑了一笑──后来传出谣言说我问毛(至少他是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有几个老婆。不管怎样,他是怀疑有必要提供自传的。但是我争辩说,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比其他资料更为重要。我说:“人们读了你所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么样一个人。再说,你也应该纠正流传的关于你的一些谣言。” 我提醒他外间关于他的死亡的各种传说,有些人以为他能说流利的法语,有些人却说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又有消息说他是一个半死的肺结核病人,有的则坚持他是一个狂热分子。他对人们竟然会把时间花在对他进行种种猜测有点感到意外。他同意应该纠正这类传说,于是再一次审阅了我写下的那些问题。 最后他说:“如果我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提供给你,你觉得怎么样?我认为这样会使人更容易理解些,而且最后一样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 “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大声说道。 在这以后的好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像在密室谈话一样,蜷坐在那个窑洞里的一张铺着红布的桌子旁边,蜡烛在我们中间爆着火花,我记笔记直到困得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学参考,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天晚上,当我的其他问题都得到了答复以后,毛就开始处理我标有“个人历史”这个题目的问题表。当他看到“你结过几次婚”这个问题的时候,笑了一笑──后来传出谣言说我问毛(至少他是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有几个老婆。不管怎样,他是怀疑有必要提供自传的。但是我争辩说,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比其他资料更为重要。我说:“人们读了你所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么样一个人。再说,你也应该纠正流传的关于你的一些谣言。”
我提醒他外间关于他的死亡的各种传说,有些人以为他能说流利的法语,有些人却说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又有消息说他是一个半死的肺结核病人,有的则坚持他是一个狂热分子。他对人们竟然会把时间花在对他进行种种猜测有点感到意外。他同意应该纠正这类传说,于是再一次审阅了我写下的那些问题。
最后他说:“如果我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提供给你,你觉得怎么样?我认为这样会使人更容易理解些,而且最后一样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
“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大声说道。
在这以后的好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像在密室谈话一样,蜷坐在那个窑洞里的一张铺着红布的桌子旁边,蜡烛在我们中间爆着火花,我记笔记直到困得要打盹了。吴亮平坐在我身旁,把毛的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语,在这种方言里,一只鸡的“鸡”字不是说成地道北方话“chi”,而是变成带浪漫味道的“ghii”,“湖南”不是“Hunan”,而是“Funan”,一碗“茶”念成一碗“ts′a”,还有许多更奇怪的变音。毛是凭记忆叙述一切的;他一边说我一边记。我已经说过,这个笔记又被重译成中文并经改正。除了耐心的吴先生所作的必要的文字修改以外,我没有企图对它进行文学加工。
多年后,当吴黎平回忆起当时的采访情景时,也做了如下的描述:
在1936年10月间,毛泽东同志就此同斯诺谈了十几个晚上。谈话通常从晚上九点多钟开始,未谈正文之前,毛泽东同志常谈一二个短故事(斯诺后来在写书的时候说他很遗憾没有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谈到十一二点钟时,毛泽东同志招待他吃一顿便餐,有馒头和简单的菜,菜里有一点点肉,这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已是十分难得的了。对客人来说,这是夜宵。但对毛泽东同志来说,则是正常的晚饭。因为毛泽东同志由于指挥战争和领导全国革命工作的需要,往往在夜间工作直到凌晨才休息。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要我去做翻译。谈话时有正文,也插些故事、闲话,毛泽东同志的态度是那么平易近人,谈话又是那样生动活泼,逸趣横生,久久不倦。斯诺常说这是他生平经历过的最可宝贵的谈话。谈话一般都谈到夜间两点来钟。谈话时斯诺作了详细笔记。
吴黎平还回忆道:“当时在座的还有与斯诺同来的马海德医生,但他只是在一边旁听,没有实际参加谈话;也没有其他人作速记或作记录,毛泽东同志是按照斯诺所提的问题,凭记忆而谈,没有写成成篇的文字。”“关于毛泽东同志个人革命经历部分,斯诺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要求整理成文,由黄华同志译成中文,经毛泽东同志仔细审阅后作了少数修改,交由黄华同志照改后退给斯诺。”
在斯诺的眼里,毛泽东面容瘦削,高高的个子,一头留得很长的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斯诺后来将《西行漫记》的书名定为《红星照耀中国》,而书里的“红星”一词,实际上是隐喻了毛泽东本人的。这一点,在斯诺执意要为毛泽东拍一张头戴“红星”八角帽的照片和后来的《毛泽东自传》里第一章的标题──“一颗‘红星’的幼年”中,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在斯诺的眼里,毛泽东就是“红色中国”上空的一颗熠熠闪光的“红星”,他不仅代表他自己,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即将崛起的“红色中国”。所以斯诺后来还有这样精辟的阐述:“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
(选自《毛泽东自传》)
四、关于口述自传
口述自传作为自传的一种,最特别的地方当然在于“口述”。一般而言,口述自传通常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的成稿也通常是由访谈者整理而成。因此与传主自己撰写的自传相比,具有一定的对话性,带有“答问”的色彩。而访问者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访问者或者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事件有一定关系。口述自传,以及口述历史,往往也被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比如,著名的《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著)就是1950年代胡适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邀而进行的自述。
毛泽东的这篇自传就是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因为斯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毛泽东回答,因而自传中的条理是相当清楚的,但又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非常生动。《西行漫记》在当年之所以极为轰动,与这种生动真实的文风也有很大关系。而斯诺对毛泽东个人经历的询问,也同当时外界对毛泽东的好奇相关。这里展现出来的毛泽东形象,成功地颠覆了当时国民党对毛泽东及苏区的“妖魔化”宣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