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
高考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高2017级教案),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景中蕴含的理趣
我们先看众所周知的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写自己登楼的过程,却也让人自然联想到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自己游庐山所见所感,但是这一感想又有着普遍意义的哲理,例如如下两个: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看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之所以历来为人所称道,主要在于它涉及爱情和人生的哲理,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显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具体内容写的是“方塘”,但是联系诗题,本诗又绝非限于写景。三、四两句透过“清”和“源头活水”,我们体味到的是人的丰富深刻思想认识和及时吸收新知的密切联系。
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对阅读题要增强信心和恒心。诗词欣赏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回答赏析题中的主观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
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有时可在答题时尽可能的陈述自己的见解。
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形象意境类”题目
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
“形象类”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形象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设题方式多样,万变不离其宗
(1) 形象(含意象、意境、感情)方面 诗歌中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古诗中常见的有较为固定寓意的意象有:梅、兰、竹、菊、松、柳、莲、月、浮云、西风、夕阳、长亭、小园、泉流、西楼、鸿雁、寒蝉、蟋蟀等。
(2) ①直接问:第几句、第几联或整首诗创造了什么意境(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爱
(2)语言方面 ①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某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某句的句式(如诗中有一些倒装句,多是为了使音节和谐,有意颠倒句意关系,使有强调、突出、新颖的作用)或结构(如“一句一词”)有何特点?有什么效果? ③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凝练),意蕴丰富,试说出其“言外之意”。 ④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如:沉郁顿挫、雄健恣肆、飘逸洒脱、清新质朴、明朗昂扬、含蓄典雅、尖刻犀利、新奇活泼、平易晓畅、华丽藻饰、言近旨远、直白显豁、工稳隽永、庄严厚重、诙谐幽默等)。
(3)表达技巧方面 ①问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及作用(多是对形象、感情的作用,下同)。 ②问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及作用。 ③问表现手法(联想、想象、渲染、衬托、对比、用典、比兴、白描、象征等)及作用。 ④问构思艺术(问答、虚实、远近、点面、抑扬、形神、物我、开篇点明题意、奠定感情基调、总起分述、叙事线索、画龙点睛、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卒章显志、拓展升华等)及作用。 ⑤问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叠字)及作用。 ⑥问风格流派(唐代的山水田园诗风,边塞诗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风;宋词的豪放派、婉约派、格律派等)并要求举出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来理解分析。 ⑦问诗词体裁常识(古体诗、近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乐府诗;叙事诗、抒情诗;词牌名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高考语文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