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指津» 正文

高考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指津

[03-25 05:48:1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631

概要:【例8】(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选项】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解析】高进之的父亲救友人之妻而杀人,亡命江湖在高进之十三岁之前;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安葬完母亲才去四方寻找父亲。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在选项中被“一锅煮”了,全成了高进之十三岁时的事,这是将时间推后的例子。 2.人物错位。最常见的是张冠李戴,其次还有把许多人名下的事说成一个人的或者反之。 【例9】(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韦)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选项】C.韦丹对贪污现

高考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指津,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例8】(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选项】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解析】高进之的父亲救友人之妻而杀人,亡命江湖在高进之十三岁之前;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安葬完母亲才去四方寻找父亲。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在选项中被“一锅煮”了,全成了高进之十三岁时的事,这是将时间推后的例子。
  2.人物错位。最常见的是张冠李戴,其次还有把许多人名下的事说成一个人的或者反之。
  【例9】(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韦)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选项】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解析】从文中“乃权吏所夺”“诸吏”“皆顿首谢”来看,三千斛粮食并非仓库主管一人侵吞,但选项分析时加在了他一人身上,不公平吧?
  3.违背事实。添枝加叶、无端猜想、无中生有都是歪曲事实的表现,许多分析与概括题偏偏就故意犯这种错误。
  【例10】(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
  【选项】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解析】皇帝要把白金给仁杰,“(仁杰)辞(帝)不许”,没办法啦,就回去请母亲出主意,结果是那就收下吧,然后“尽散之宗族”(把白金全都分给了家族的人)。这怎么能说“他最终未接受”呢?
  
  四、论述说理重逻辑,弄清推理以防偏颇
  
  论说文有三个重要因素——论据、论证和论点。论据材料可以反映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显示推理过程。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弄清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论说文的精髓,防止分析和概括出现偏颇。
  【例11】(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
  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癯,犹未有益。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故其(指墨子)言多不辩。
  【选项】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听其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解析】上文第二段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拿舜“鼓琴歌诗而天下治”与宓子贱“治单父而悴癯”(憔悴消瘦)进行对比,一个有术,一个无术,肯定了舜而否定了宓子贱。所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确是治国有“术”的表现。第3段说“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下文进而说“若辩其辞”,就会“以文害用”。因而这一段是用墨子的“言不辩”来论述“人主听言也美其辩”的错误,从而证明它恰恰是治国无“术”的表现。


上一页  [1] [2]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指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