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正文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241

概要: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所写内容看,本文分两部分:一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一是对作者故乡“绵绵土”习俗的回忆。前者是因为与后者的关系才有了意义,后者则在全文具有中心地位,是全文的“文心”之所在。要答出本题,首先需要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对绵绵土习俗的回忆,作者一开始就充满感情地把这一习俗说成是“谁也不敢亵渎”的“圣洁的领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然后以自己尤其是弟弟的出生为例,具体描写这一习俗及其所蕴含的生命与母体的精神情感联系。在这种具体描写中,“绵绵土”不仅被作者等同为生命的母体,而且成为了故乡的象征和代名词,具有了精神意义。说这一部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该是题中应有之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虽然其意义多从“沙漠梦”而来,但它仍然是转承“绵绵土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从所写内容看,本文分两部分:一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一是对作者故乡“绵绵土”习俗的回忆。前者是因为与后者的关系才有了意义,后者则在全文具有中心地位,是全文的“文心”之所在。要答出本题,首先需要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对绵绵土习俗的回忆,作者一开始就充满感情地把这一习俗说成是“谁也不敢亵渎”的“圣洁的领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然后以自己尤其是弟弟的出生为例,具体描写这一习俗及其所蕴含的生命与母体的精神情感联系。在这种具体描写中,“绵绵土”不仅被作者等同为生命的母体,而且成为了故乡的象征和代名词,具有了精神意义。说这一部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该是题中应有之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虽然其意义多从“沙漠梦”而来,但它仍然是转承“绵绵土”(母体、故乡)的喻意所致,其中贯穿的,仍然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在本文结尾部分,作者点明自己的“游子”身份,表达“对故乡绵绵土的恋情”,使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更加突现了。

4、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尽可能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学识进行论证便可以了。

    如2006年广东卷第17题: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34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1)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为作者认为文字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永存”,而《傅雷

文集》正是这种“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我可以永存。”面对“紧闭着嘴巴”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一声不吭”,以反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语”者是谁这一问题。

(2)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第(1)题,作者为什么要将《傅雷文集》和苏格拉底雕像拟人化呢?拟人化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使表达形象生动;二是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托物言志”。本文主要是第二种作用。为什么《傅雷文集》“可以永存”呢?文本第四自然段写道:“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而《傅雷文集》正是这种“文字”,是这种“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我可以永存。”这显然是针对如今商品世界重物质而轻思想与精神而说的。为什么苏格拉底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呢?原文有这样的表述:夕照“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应该由今天的我们来回答,因为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解释今天;但今天的我们却对遇到的问题一声不吭。在此,作者借“一声不吭”的苏格拉底批评了当今的人们在面对商品社会出现了精神、文化缺失时却默不作声的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上一篇:最新时文选读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