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正文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241

概要:2008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类命题(2)作者:运河示范学校 张丰一、复习目标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散文、小说作品结构二、2008江苏考纲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分析散文作品结构(一)、散文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纵向结构:(时间)如《背影》,《落花生》、《藤野先生》。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天山景物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土地》、《社稷坛抒情》。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荔枝蜜》。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 ⑥对比式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杜鹃》。 ⑦特写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阿累《一面》。 散文是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为主的,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为内在线索。它所写的人、事、景、物虽有自己的时空和发展变化的顺序,但这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008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类命题(2)

作者:运河示范学校   张丰

一、复习目标

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散文、小说作品结构

二、2008江苏考纲

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散文作品结构

(一)、散文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纵向结构:(时间)如《背影》,《落花生》、《藤野先生》。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天山景物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土地》、《社稷坛抒情》。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荔枝蜜》。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

⑥对比式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杜鹃》。

⑦特写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阿累《一面》。

散文是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为主的,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为内在线索。它所写的人、事、景、物虽有自己的时空和发展变化的顺序,但这只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因此,在一篇散文中,常常表现为:既有时间、空间顺序的外线,又有思想感情贯穿的内线。纵横交错,虚实相映。

(二)、散文作品结构命题规律

考试命题常常这样出题:

1、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作品结构的理解;

2、通过考查文段的层次、句子的层次来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把握;

3、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作品结构;

4、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的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作品结构。

(三)、分析散文作品结构解题方法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3、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另外还可以看标点。

4、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四)、高考例题

(1)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别。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温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城。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若、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后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日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动,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上一篇:最新时文选读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