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蚕姑娘》教学思考(同题研究)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
《蚕姑娘》教学思考(同题研究),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蚕姑娘》教学思考(同题研究)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
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
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
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
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
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
,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
,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
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
,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姑娘》教学思考(同题研究)
张倩
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养蚕的经历,对蚕比较熟悉,但对蚕具体的生长过程不是很清楚,所以课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了相关
资料,在他们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教学。
导入时,我出示了蚕的图片,再让学生谈谈对蚕的认识,结合学生说的“蚕吐出的丝有很多用途”,我告诉他们“古代
人们称蚕为天虫”,从而指导记忆生字“蚕”。但现在想来,可以先问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记生字“蚕”?让学生自己
观察出“天虫”,再告诉他们:古代,人们以为它是天上的虫子下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识字的能力,又激
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初读课文阶段,在指导读准生字词时,我将词语按照鼻边音、平翘舌音、轻声和后鼻音各一组进行了归类,特别对“蚕
山”和“蚕床”这两个词进行了重点指导,由于是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是很重要的。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自读课文,但没有再分节朗读,进行指导和纠正,显得初读环节有些薄弱。
初读以后,我播放了蚕生长过程的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蚕的身体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可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他们只关注到了2-5小节由蚕变茧的过程,而没有在意第一小节和六七两小节,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问题设计得偏难了
吗?课后再一想,我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表述有问题,如果换成“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学生来说,更加简
单明了。
下面的教学比较顺利,二至五小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先让学生默读,思考:蚕的身体是
怎样变化的?然后完成排序题,再又“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这
几个关键短语启发学生思考:这又是蚕身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蚕到底做了什么,才
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二小节。教学这一小节时,我先让学生结合他们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说说
“为什么蚕要吃桑叶?”“吃了以后为什么要睡呢?”“睡醒后为什么要脱去黑衣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补
充了一些资料,丰富了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讲解中,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由“桑叶”的图片,指导学生联想记忆生
字“桑”。然后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这一小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由于其它三个小节和这一小节大同
小异,只是在个别词句上略有不同,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找出不同的地方圈出来,在对比中进行适当地点拨,学生好不
费力地就将这三小节掌握了。如果说学习这四个小节就好比爬四级台阶,那么,第一级台阶是我带着学生一起爬,在爬
的过程中交给了他们“方法”,这样,在爬剩下的三级台阶时,我只要提醒他们需要注意什么,而爬的任务就由他们自
己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让我领悟到: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这样,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至于蚕吐丝结茧、破茧成蝶的过程,我放在了第二课时教学。但是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在课时安排上显得有失轻
重。第一课时内容过于饱和,而第二课时内容又显得单薄,怎样才是科学的课时划分呢?通过向前辈请教,我才明白:
第一课时重点只要放在朗读课文和书写生字上就可以了,课文内容只要讲解完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在通读全文、观看
录像的基础上完成排序题就可以了,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具体的变化过程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在课
时划分方面出现的问题,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把握还很欠缺,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加关注和学习
的。
《蚕姑娘》教后反思
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
上一篇:《蚕姑娘》教学随笔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