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这样教《人类的“老师”》学生对此文很感兴趣,初读任务完成得很好。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显得简单。一、默读,找“老师”1)人类的“老师”有哪些?2)交流时,根据自然段,把“老师”分行写下来。①关注省略号。②为什么老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板书在同一行呢?(明白分节是与内容相关的。)③为什么老师又把“袋鼠”“贝壳”放在一行呢?(感知详写和略写)二、细读,识老师1)这些老师有什么本领,他们教给人类些什么?2)交流。要点提示:①词语理解“惨祸”“轻而易举” “机翼”“薄壳结构”“流线体”……②感知生物特点与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似点。三、浏览,学会概括事例。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课文举了多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出示)科学家根据鸟儿、苍蝇等的飞行特点,制造了飞机。用谁根据什么发明了什么的句式尝试概括其他事例。四、回顾全文,明确中心。理解“种种”。请学生合上书交流这种种有谁。理解“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还有人们,是你,是我,也是他。关键在于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得到启示。五、尝试交流《课外拓展阅
我这样教《人类的“老师”》,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我这样教《人类的“老师”》
学生对此文很感兴趣,初读任务完成得很好。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显得简单。
一、默读,找“老师”
1)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2)交流时,根据自然段,把“老师”分行写下来。
①关注省略号。
②为什么老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板书在同一行呢?(明白分节是与内容相关的。)
③为什么老师又把“袋鼠”“贝壳”放在一行呢?(感知详写和略写)
二、细读,识老师
1)这些老师有什么本领,他们教给人类些什么?
2)交流。要点提示:
①词语理解“惨祸”“轻而易举” “机翼”“薄壳结构”“流线体”……
②感知生物特点与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似点。
三、浏览,学会概括事例。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课文举了多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出示)
科学家根据鸟儿、苍蝇等的飞行特点,制造了飞机。
用谁根据什么发明了什么的句式尝试概括其他事例。
四、回顾全文,明确中心。
理解“种种”。请学生合上书交流这种种有谁。
理解“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还有人们,是你,是我,也是他。关键在于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得到启示。
五、尝试交流《课外拓展阅读》中所提及的人类的“老师”。
周五利用一课时就带着学生学完了本文。有几个原因:
一是每个单元教学前,我喜欢带着孩子跟着配套光盘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倾听课文范读,欣赏精彩片段。示范性的朗读,图文结合的片段欣赏,已经让学生与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而美好的接触。所以,我真觉得配套光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
二是因为学生已经利用早读课时间,把整个单元的课文齐读了三遍。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有了自己的预习。
三是我习惯于在单元教学之前,进行一堂课,做个“单元导读”。在这节课里,我们探讨单元主题,找出各课的中心,集中识字,理解部分词语。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在本节课中,我想重点落实了两个训练:
一是概括。给予例句,概括课文中列举的事例;拓展阅读部分材料,尝试概括其他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二是讲述。交流收集来的材料,想课文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
本节课的教学中,留下一个遗憾。文章是怎么写的,处理得不够好。文中的许多关联词值得品味,如“无论……也……”“之所以……是因为……”“既……又……”等,还有第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第四自然段特别的写法:先陈述生活事实再设问,然后,引出“老师”,解决生活问题。如果把这一节的写法和第五小节的写法多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多品味一下,那么学生在讲述其他事例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生硬,那么“艰难”地去读那些生涩的材料了,而会像书上那样进行加工后再陈述,真正内化。
我读《人类的“老师”》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有三种身份,一是以读者的自由身份阅读,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第二是教育者的身份,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和挖掘文本原的价值,确定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第三是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根据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学习规律,思考他们在阅读文本时会碰到哪些问题,会怎么想?
今天当我静下心来读《人类的“老师”》时,这个指导思想占据着我的整个思维。
《人类的“老师”》被安排在第二单元,整个单元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而本课主要是暗示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把一切生物作为人类的“老师”,由此想开去,有新发现,新创造。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科学家研究了鸟儿会飞的原理后,发明了飞机;又发现蜻蜓翅膀的末端有厚斑点,可以防止翅膀颤抖;因此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新式飞机。
工程师模仿鲸的外形——“流线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
建筑师根据鸡蛋“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轻便有省料的建筑物。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
沿着这个省略号,让我不禁想起了蝴蝶与伪装术,蝙蝠与雷达,响尾蛇与导弹……这些数不胜数的事实证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这是一个易读明白的文本,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概括课文所写的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生活理解“机翼”“薄壳结构”“流线体”等词语,会用“轻而易举”造句。
3)能主动交流其他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从而认识到创造来源于细心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读完此文,最感兴趣的是文章结束前的一个“省略号”,也就是其他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因此,适当的资料拓展,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初读文章,只是模糊知道鱼儿和潜水艇有关,鸟儿和飞机有关……而至于这些“老师”的本领,科学家是如何把生物与生活进行联系,产生创造的。学生不能独立通过阅读文章而概括出来,所以,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是本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原文地址http://www.djyw.org/user4/4322/archives/2009/29423.html
上一篇:《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