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流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不囿于与教学预设的束缚,引导学生寻找教学火花,撞击震撼心灵的闪光点,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但学生的人格发展要完整;课堂教学的脉络可以不够清晰,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在教师的脑海里应该清晰;课堂的气氛不一定要堂堂火爆,但一定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你的课。立足于学生的课堂,教师就是当然的成功者,这样的课堂也理应是成功的课堂。 2.接好学生每一个“球”。研讨中,有的教师提到有些学生的问题太简单,可以不去理会,节省时间。我想起这么一个情景:一位父亲教他五岁的儿子练习棒球中的传球,尽管练习的花样在不断翻新,但五岁的儿子在接球的时候却始终显得轻松自如。也许,在儿子看来,他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四,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流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不囿于与教学预设的束缚,引导学生寻找教学火花,撞击震撼心灵的闪光点,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但学生的人格发展要完整;课堂教学的脉络可以不够清晰,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在教师的脑海里应该清晰;课堂的气氛不一定要堂堂火爆,但一定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你的课。立足于学生的课堂,教师就是当然的成功者,这样的课堂也理应是成功的课堂。
2.接好学生每一个“球”。研讨中,有的教师提到有些学生的问题太简单,可以不去理会,节省时间。我想起这么一个情景:一位父亲教他五岁的儿子练习棒球中的传球,尽管练习的花样在不断翻新,但五岁的儿子在接球的时候却始终显得轻松自如。也许,在儿子看来,他已经有了与父亲平等接球的能力,但事实上,爸爸却在为了儿子的这一感受而煞费苦心,他有时跪在草地上,为的是与儿子取得一致的高度;有时把球抛得很高,为的是给儿子接球创造一段准备的时间。绿茵茵的草地上,乍暖还寒的春天,T恤短裤,父子俩旁若无人,在愉悦中传递着默契、互信与和谐,当然,亲情和友情也自然弥漫其中。如果这是一堂课,那真是再理想不过了。
课堂的质疑、讨论就像传球,“讨论之球”始终让学生接住才是教师的追求。教师一方面变着法子给学生传一些花样百出的,甚至出其不意而又始终接在学生手上的“球”,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而又坚决地接好学生传来的每一个“球”。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自己传出的球能被同伴接住,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投出的偏球、怪求或很差的球也能接住,那么学生后来就会投出更好的球。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只对传到手上的“好球”感兴趣,而大量的偏球、怪球或着不合教师心意的球却纷纷落地,我们不仅没有像那位父亲一样“跪在地上”与学生传球,甚至于连这样的想法和表示都没有,这样一来,学生对已经投出而落地的球甚至都后悔不已,怎么还会有兴致重新投球呢?
教师不能预设过多的问题,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体谅是很难得的,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有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知识有限、阅历有限,视野也有限。客观的有限性和语文课堂的发展性之间存在了不小的差距,一些问题是孩子们永远也不可能讨论出来,他们的学习品质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精当的引导,提升讨论的层次和学生学习的品质。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开放而有序地组织教学,控制好课堂并极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3.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
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片断,学生问:课文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什么意思?经过讨论引导,得出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接着教学进入下一个问题。现在思考这一环节,感到教学只是停留在得出结论,寻找答案的层面上,并未把握绝好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如果教师趁势问一句:这种以声衬静的例子,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有过体验吗?那一定会出现五彩纷呈的独特体验,学生对知识一定是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新课标要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应根据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侧重展示阅读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和教师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对一些阅读方法的尝试就是目标的实现。在一定情况下,最后的结论也许并不重要,关键的是阅读的过程和体验。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读到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自己”,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有些课文,学生很容易读到“自己”,如《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但有些课文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或者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知识点上,并未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像《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孔乙己》等。
总之,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引导、整理、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经验,避免只满足于学生当下的需要和兴趣、只停留在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缺乏必要的拓展和提升。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之间的通路,实现学生经验的成长和基础学力的提升。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出广阔的精神天地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