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南京市王恒《石灰吟 墨梅》教学实录» 正文

南京市王恒《石灰吟 墨梅》教学实录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489

概要:生:我觉得还是书上这个“流”好,因为第一个“留”它只是留在人间。师:请注意,咱们这第一首的“留”,留的是什么?生:清白。师:这个“流”,流的是什么?生:清气。师:清香是吧。继续说。生:第二个“流”是把这种清香流传在人间。师:流清气,流清香之气。生:充满这种清香之气。师:表达不是很清楚,是吧。你再想一想,一个是留清白,用这个“留”,一个是流清气、清香,用这个“流”,你来说说你的感受。生:我觉得还是用第二个“流”比较好。因为第二个“流”给人一种流传下来的、传开了的感觉。就像把这种清气流传到整个人间,流到很多地方。师:这个“流”三点水,给人感觉是流淌,是流溢。这种香气流淌在人间。你看清白我们是看得见的,是一种颜色,而这个清气、清香之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用这个词,是流淌在人间。是不是这样说,更具有一种美感,更有一种诗意。而且我觉得它是题画诗,用了这个“流”字,画面变得富有动感,是不是这样?这是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我们以后可以再来探讨。我觉得这个“流”字更生动一些,更形象一些。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咏物诗,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借物喻人。师:【板书

南京市王恒《石灰吟 墨梅》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生:我觉得还是书上这个“流”好,因为第一个“留”它只是留在人间。

师:请注意,咱们这第一首的“留”,留的是什么?

生:清白。

师:这个“流”,流的是什么?

生:清气。

师:清香是吧。继续说。

生:第二个“流”是把这种清香流传在人间。

师:流清气,流清香之气。

生:充满这种清香之气。

师:表达不是很清楚,是吧。你再想一想,一个是留清白,用这个“留”,一个是流清气、清香,用这个“流”,你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还是用第二个“流”比较好。因为第二个“流”给人一种流传下来的、传开了的感觉。就像把这种清气流传到整个人间,流到很多地方。

师:这个“流”三点水,给人感觉是流淌,是流溢。这种香气流淌在人间。你看清白我们是看得见的,是一种颜色,而这个清气、清香之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用这个词,是流淌在人间。是不是这样说,更具有一种美感,更有一种诗意。而且我觉得它是题画诗,用了这个“流”字,画面变得富有动感,是不是这样?这是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我们以后可以再来探讨。我觉得这个“流”字更生动一些,更形象一些。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咏物诗,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借物喻人。

师:【板书】借物喻人,或者说叫托物言志。借石灰、借墨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理想。这是两首诗的共同特点。古代的咏物诗有千千万万。历史记载,光全唐就有六七千首咏物诗,但独独这两首,流传最为广泛,尤其最后两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只流清气满乾坤”,这两句应该说是老少皆知。除了诗写得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我们看王冕的生平,不愿巴结权贵,也不愿追求功名,后人是这样评价王冕的: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一样清高,一样孤芳自赏。

【课件出示于谦资料】再看于谦的生平。知道什么叫“天下冤之”吗?就是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抄家时,几位官员都掩面哭泣。作为朝廷从一品的大官,三十多年做官的于谦,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人这样评价他: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他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利,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师:想到这诗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的原因了没有?

生:我觉得这些百姓都很爱戴他,他的这种精神。

师:跟他的诗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这诗第一是他自己写的,第二是和他的精神非常符合,

师:非常符合什么精神呢?

生:符合那种清白、刚正不阿的精神,任何评价都要高于这首诗。

师:十几岁的时候,于谦写下来要做一个清白之人的咏物诗《石灰吟》,他一辈子都是按照《石灰吟》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努力。王冕也是一样,虽然学富五车,但是远离名利,跟墨梅中的清气又是相符的。两人身份不一样,请大家注意,一个是在朝为官,他的志向是像石灰一样,为民造福,留下清白;一个是平民百姓,他的志向是孤芳自赏,远离名利。可贵的是,这俩人终其一生都将石灰和墨梅用来勉励自己,经受了多少磨难,经过了多少考验,最后终完成了自己的志向。这叫——言行一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里我们可以说,诗如其人。所以老百姓特别喜欢吟诵这两首诗,因为吟诵诗就好像在吟诵这两位了不起的诗人。好,那么中国的传统就是托物言志,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生活当中都熟悉的松,【出示松图】看到这个,你想到哪个诗啦?

生:陈毅的《雪压青松》。

师:陈毅的。(引读)

生:“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再看这个【出示梅图】

生:“凌寒独自开。“

师:岁寒三友“松、梅、竹“。【出示竹图】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看,中国人特别偏爱这些事物,并不是说这些事物的外在很美,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它们所代表的一种品格,他们愿意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和志向,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特殊的文化传统。含蓄的表达自己的理想。所以今后如果大家再看到这一类的作品,希望大家能想得更多,要想到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详细评价
姓名:  王恒 
内容:  朱老师说的有道理。应该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改变原有设计的步骤。这一点上看来我有欠缺。 
 
姓名:  朱廷梅
内容:  芮老师:听王恒老师上五年级《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一课,有颇多感触。 说实话,王恒老师上的这节课遗憾的地方很多,比如,因为教学内容多,老师有些急躁;教学后半部老师的话比较多,所说的意思重复。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够,整节课相对来说是粗糙的,但我还是很欣赏这节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难得看到的高效的、有突破、有创新的课! 首先,高效体现在王恒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了两首诗,充分相信学生,真正做到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起步,而且这个基础是常态的、真实的,这就提供了常态课研究的基础。 我整理了我理解到的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在回顾梳理中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王老师开门见山,出示两首诗让学生自由读。接着,指导从“吟”字理解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颂扬”什么?导出理解这两首诗的思路。这是一种在公开课中比较少见的简洁开头,节奏紧凑。 第二步,初步理解。这里,我们看到老师和学生真实、有效的交流。如:教师请学生读古诗,第一位学生很流利地读正确了,但快而无节奏。王老师评价是:读得流畅。第二位读得稍有些古诗的味道,王老师评:读出了节奏,并提示大家最后一句要读出结束感。在全班朗读中,诵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学生已经努力尝试,并已有进步,进步就是效率!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在预习中不理解的、拿不准的词句的意思。我看到师生对话的真切。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在理笿中表现了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引导、提升: 例1: 学生说“乾坤”指世界。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乾”为天,“坤”为地,合起来是一个世界,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例2:学生不理解“若等闲”,老师提示结合才学过的《长征》一课理解。 这样的教学就是真正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有效教学,学生会的不说,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新的认识。朴实、扎实、自然。 第三步,王老师指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这方面,王老师处理得也非常简洁,承接上面的“吟”什么,通过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让学生理解到“石灰”“留清白”;“墨梅”“流清气”的志向。 老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指导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我认为这是需要勇气的。从这个的环节中,我个人认为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是“认识理解”而非“体会”。我认为这样的定位很合适,因为此时让小学生在文本中体会“于谦、王冕”的“风骨”,实在有些“少年强说愁滋味”。很有意思的是,可能是时间短,学生情绪蕴酿不够,之后,在老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时,学生并未能读那种气势,那种感觉,但我分明真实地看到学生是有理解的,只是没达到优秀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此做了一些朗读指导,甚至带读了一遍,我看到学生的进步。还有很好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虽然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但老师没有为营造课堂气氛而“磨”课,而是点到即止,当然可能是因为后面内容多,不能打持久战,但我认为在平时的课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达到主要目标即可收。 第四步,王老师把学生前面提出的关于用“流”还是“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留清白”“流清气”,文字的“虚”与“实”,“动”与“静”都出来了,通过两个字的比较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小学生不一定能把自己感受到的那种魅力都说出来(我们老师常常喜欢逼学生说出来),也没有必要,比较好的应该是“浸染”。 最后,王老师通过两首诗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这两首诗的特点----“托物言志”,并通过一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明白中国诗人为什么总喜欢“托物言志”,那是民族的一种特性,表达比较含蓄。这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说出来是很难的,但两首诗放在一起却突出了这样一种特点,于是王老师告诉了孩子们,我想,这就是文化的渗透,教学用不了多长时间,但适时在孩子们眼前开了一扇窗。 在课上,我特别关注了孩子们的表情,他们是那么专注于王老师的讲解,对他们来说,这一切是新鲜的,是可感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过,我认为补充的内容稍多了些)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不像我们看到的许多其它公开课那样的出彩,学生读古诗也不是像我们期待的那么投入,但我分明看到他们大脑的激荡,因为王老师几乎每一步都给学生新的挑战,他们思想高度集中,从读、理解到比较、获得新认识,他们是积极参与的,他们是有新收获的。 我认为,课是可以这样上的,但伿用这样方式上课是不可以的。胡志宏老师、许春银老师上的课非常精致,完整,是非常优秀的语文课,他们为孩子们带来许多语文的乐趣,语文的享受和语文的收获,课也是应该像他们那样上的,但只用那一种完整、精致的设计也是不可以的,因为设计的精致可能导致自主的削弱、精致的设计在操作中也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关注的欠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互补! 儿童是丰富的,语文是丰富的,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是丰富的,百花齐放的!只要你是真正的思想者,就可以高高举起“我的课堂我做主”,走出一条高效的路! 个人意见,供批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南京市王恒《石灰吟 墨梅》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