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教案及练习» 正文

《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教案及练习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   阅读:68630

概要:2、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

《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教案及练习,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的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几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1)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2)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模拟试题

《肖邦故园》

[语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jiù)    (lǔ)掠     (bì)护    茕茕(jié)立

B. 通(qú)     (luò)印    (jí)薄    命途多(chuǎn)

C. (sù)愿     缱(quǎn)   天(lài)   玲珑(tī)透

D. (qiào)丽   教(huì)    簌簌(sù)    怏怏不乐(yà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糅合   风驰电掣   招摇撞骗   相辅相成

B. 枯燥   阿谀奉承   凤毛鳞角   斩露头角

C. 搔扰   既往不咎   老奸巨滑   休养生息

D. 编缉   仗义执言   返璞归真   自立更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 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 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 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 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4.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 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 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D.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5. 在下列句中的空格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的伟大中的一个,他的作品__为欧洲的音乐增辉,__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__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__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A. 不仅 而且 又是 因此               B. 不仅 更是 所以 因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

上一篇:《祖国土》赏析

》《《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