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课文难点讨论1) 艺术特点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www.88haoxue.com3.课文难点讨论
1) 艺术特点
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2) 表现手法
《醉》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的愁结,但其时间却是倒流的,中间又有“闪回”、“淡
出”。这种“意识流”的结构最能体现诗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夜深风紧,衾寒被冷,诗人孤栖难眠,于是“永昼”之愁便在脑际翻滚回旋,撵不走,拂不去。大清早偏遇到一个恶劣天气,好像是天公特意为愁绪的孳生安排的“优良环境”。焚香消愁,结果是愁绪如烟,缭绕不断。时当佳节重阳,亲情倍增。然愁绪却像绳索,愈拧愈紧;如麻脚,愈理愈乱。当寒气直透心底时,诗人的意识才惊回现实;展转反侧,难入梦乡;那奔腾的意识又流回黄昏。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酒要夫妇对饮方有情趣,菊要俩人共赏才有韵味,现在形单影只,只能自斟自酌;焭焭孑立,只有人菊相吊;虽有“暗香”,只好徒叹奈何——“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西风吹过,瘦弱的菊花“不耐风揉”(《满庭芳》);“帘儿底下”(《永遇乐》),“销魂”的自己比花还瘦。
《醉》侧重行为相貌等外部描写,其中“人比黄花瘦”的形貌描写最富审美情趣:第一,意境美。此喻或从秦观“人与绿杨俱瘦”(《如梦令》)脱胎而来,但李词确有青蓝、冰水之妙。重阳、黄昏、菊花,已富诗情画意,这时风卷珠帘,人菊争瘦,“我亦具物之情”,“物亦具我之情”(刘熙载《诗概》),物我两融,情景交辉,意境极美。第二,含蓄美。不作“归来也”(《小重山》)的呼唤,没有“人憔悴”(《玉楼春》)的描写,而是就“地”取材,巧设妙喻,曲尽其情,曲写其形,“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诗品•含蓄》)。第三,造型美。一边是细瘦的花茎、黄色的花瓣,一边是瘦削的形体、憔悴的面容;一边有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一边有高洁的情怀,坚贞的情操。特别是与陶渊明采过的东篱之菊互怜互望、互映互衬,更展示出诗人“人淡如菊”(《诗品•典雅》)的神采,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神形兼备的闺中思妇的素描。
3) 李清照词风研究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身罹国难,饱受战祸之苦,词的内容也有
明显的分野。她长于书香门第,出嫁于名门望族,童年和婚后,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接触面只有闺中,只是辽阔天地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有的是少女脉脉情思,或亲人离别所产生的淡淡离愁,因此他前期的词多属于闺情与离愁。
李清照后期词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前期词也不容小觑。她从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以各种不同手法,细腻的阐发了独守空闺的苦闷,抒发了对离人的深切怀思。值得一提的事,她的这类词,深挚而不轻浮,清丽而不俗艳。比之专事猗罗香泽的花间词,却别有一种大家的风范。
国家与民族面临的灾难深重,赵明诚的病逝,使他慌乱的心情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在战乱之中,她失去了一切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飘零孤寂伴随着她以后的生活。因此,反映在词里的,是孤冷凄哀的心境和难以抹去的故土之思。
4.相关评论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2)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
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3)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4)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
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七、练习
1. 选择题
1)《醉花阴》是一首_________词。
a言志 b 闺怨 c豪放 d咏物
2)《醉花阴》写作时间?
a中期 b前期 c晚年
2.填空题
1)李清照词论全面的表是了恪守 的观点,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 及其 ,而且特别强调了诗词分畛,指出词 。
2)1120年的 ,划分了 和 两个时代,李清照词的创作也横跨“政、宣风流”的 和动荡离乱的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