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 正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四   阅读:68194

概要:李清照后期的词虽因家国之痛,表现了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后的悲愁,但总的说来,题材还不够广阔,主要还是离情、闺怨、写景、咏物。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使得词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远不如她的诗和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也是从其词的题材与意境方面持论。2) 论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作词不象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的诗句入词,但却能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俗文字锤炼成清新鲜丽的语言,化俗为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说,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明白省净,富有艺术力的诗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以寻常语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作于词人五十二岁的时候。双溪,是金华的名胜,但词人已失去游春的意兴。异乡的春日风光绮丽,经历了飘零的词人却触目伤怀,引发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李清照后期的词虽因家国之痛,表现了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后的悲愁,但总的说来,题材还不够广阔,主要还是离情、闺怨、写景、咏物。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使得词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远不如她的诗和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也是从其词的题材与意境方面持论。

2)  论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作词不象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的诗句入词,但却能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俗文字锤炼成清新鲜丽的语言,化俗为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说,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明白省净,富有艺术力的诗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以寻常语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作于词人五十二岁的时候。双溪,是金华的名胜,但词人已失去游春的意兴。异乡的春日风光绮丽,经历了飘零的词人却触目伤怀,引发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用语极朴素,近于口语,比喻、夸张的运用,意蕴丰厚而又出之自然。易安词中尽多这类白描的外在形式与精美的内在特质完美结合的作品。

(2)既保持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以个人身世位内涵的艺术格调。闺情词的写作,是李清照对词的一大贡献。李清照的闺情词是最能表现女性情调的,因为她是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把女性所特有的感情、心理提炼成艺术形象,用明白清新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草满长路,丈夫不归;身居深闺,举目寂寥,她似乎觉得内心装满的全是寸寸柔肠缕缕愁绪。李清照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描写闺阁生活和闺阁愁情,这是一方面。同时,在她后期的创作中,把个人的愁情愁绪和忧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情调入于凄壮悲戚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3)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李清照有些词既有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与开朗。她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即便是写感时伤怀、追念往事的凄苦之作,也流动着一股豪迈激昂之气。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蓼园词话》称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词人在海天相接、千帆竞舞的

梦境里,与天帝对话。当天帝问她欲归何处时,她答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自伤徒有才学,却报国无门,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日忽忽其将暮”的屈子式嗟叹。幻想在大风起时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自己则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取三山去”。这是她历尽忧患后的旷达语。

八、研习与思考

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见江淹《别赋》)《醉花阴》化用此句而轻婉细腻过之。试分析令词人销魂的触发点是什么。

答:触发点正在于同人丈夫去世所带来了孤寂的生活、凄谅的心情。“生离死别”是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主题,历代均有名篇佳制。

2.  李词擅长炼字,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历来为识词者所惊叹。李清照另有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比较这两个“瘦”字在表 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更显一瘦。

九、相关艺术作品

    ( 清 )姜壎绘《李清照小像》

十、延伸阅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着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宋钦宗靖康二

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 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 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这首《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 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 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 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 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 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已『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 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 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 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