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庆德2017《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陈庆德2017《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524

概要: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一体化教学案《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1)教学设想:本文选自于苏教版 “此情可待成追忆·执子之手”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爱情篇”。该板块有两个文本,一篇是本文,属于元代杂剧,另一篇为外国话剧,都属于文本研习的要求。学习本文,主要是学会对古代戏剧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人教版的编排,本文之前已经安排过古代戏剧《窦娥冤》的教学,苏教版,本文教学是初次接触古代戏剧,所以教学中需要先介绍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研习主要是对曲词的赏析,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我们学校虽然也是省四星级高中,但学生素质总体不高,又是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当薄弱,因此教学时宜低起点,宜先理解课文内容。(本教案适合农村中学以及学生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使用)目标要求: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2、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3、赏析人物形象。课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过程:一、导入(单元板块教学要求及本文

陈庆德2017《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一体化教学案

《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1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于苏教版 “此情可待成追忆·执子之手”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爱情篇”。该板块有两个文本,一篇是本文,属于元代杂剧,另一篇为外国话剧,都属于文本研习的要求。学习本文,主要是学会对古代戏剧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人教版的编排,本文之前已经安排过古代戏剧《窦娥冤》的教学,苏教版,本文教学是初次接触古代戏剧,所以教学中需要先介绍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研习主要是对曲词的赏析,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语言的品味。

我们学校虽然也是省四星级高中,但学生素质总体不高,又是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当薄弱,因此教学时宜低起点,宜先理解课文内容。(本教案适合农村中学以及学生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使用)

目标要求: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课时设置:3教时。

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过程:

一、导入(单元板块教学要求及本文学习目标)

本文选自于苏教版 “此情可待成追忆·执子之手”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爱情篇”。该板块有两个文本,一篇是本文,属于元代杂剧,另一篇为外国话剧,都属于文本研习的要求。学习本文,主要是学会对古代戏剧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执子之手”引用于《诗经》中《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象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 …… 也许只是紧紧地握住你的手,什么话也不说,慢慢地陪你走过今生今世,来生来世!

二、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西厢记》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课文中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即舞台提示。曲牌后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一折里仅为一人唱,即文中的唱词都是由旦角莺莺所唱。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净类又可分为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把酒科”“张生吁科”。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 《窦娥冤》、马致远 《汉宫秋》、白朴 《梧桐雨》、君祥 《赵氏孤儿》。

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

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子母每,“每”,“们”。

三、了解作者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陈庆德2017《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