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正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23

概要:悲苦哀怨的心情。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10.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12.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1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4.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标签: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悲苦哀怨的心情。

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10.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2.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1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①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②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的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直抒胸臆,元稹诗通过画面描写,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

 

答:5、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6、第二句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9、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10、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11、B C  12、A世哲学14、(1)都表达了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怀和惆怅,伤感之情(意思对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