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就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作探讨五、精读探究: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节的内容。明确:(1、点题2、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3、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4、总结全文,呼应开头。)(2)、用P216的的圈点符号,对课文的有关内容作圈点,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小组活动,分组展示成果,教师点拨评点。六、拓展延伸当当小导游:读了课文,我们领略了梅雨潭宜人的景色,她娴静、秀丽。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同学介绍这里的美景。(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具体的画面。)板书设计绿 朱自清1、点题2、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3、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4、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教学后记:《绿》第一教时达标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惊诧 ( ) 镶( ) 几绺( ) 蕴蓄( )掬( ) 倏( ) 挹( ) 睐( )2、简答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1、点题
2、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3、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4、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教学后记:
《绿》第一教时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惊诧 ( ) 镶( ) 几绺( ) 蕴蓄( )
掬( ) 倏( ) 挹( ) 睐( )
2、简答题:
(1)、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句中的“惊诧”能否换成“惊奇”或“诧异”等词语?
(2)、对于梅雨瀑和梅雨潭你更喜欢哪一处?为什么?
2、阅读分析,完成文后题目。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 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 了,秦淮河的也太 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1、用文中的词语填入空缺处。
[答案] 淡 浓 明 晴
2.作者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的“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的“浓”, 西湖的波的“明”, 秦淮河的“暗”是为了衬托说明梅雨潭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到好处。
3.作者认为梅雨潭的绿能够如此醉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大约潭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的奇异的绿
4.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时蕴涵了哪些感情?
[答案]作者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绿》第二课时
主备人:灌南县第三中学蔡华东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细致研读课文,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学习文章 “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 “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明胶片或幻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学
1、有感情朗诵课文,摘录课文中精妙的语句,并加以适当的评价。
2、细致的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有疑惑的地方。
二、口语训练
以《寻绿》为话题演讲(可以记叙事情,可以描写景物,可以抒发情感。)
三、导学目标
1、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绿的热爱,对绿的倾心。下面老师就和大家再次研读朱自清的《绿》,深入的去感受绿的生命魅力。
2、出示导学目标:
(1)细致研读课文,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学习文章 “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释疑解难:
1、对学生摘抄的语句和评价给予适当的点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上一篇:《格列佛游记》名著阅读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