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正文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15

概要: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凉州词 王之涣 诗文大 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分析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凉州词      王之涣

诗文大 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分析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 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

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塞下曲   卢纶

诗文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分析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诗文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理解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六背诵诗词

七积累背诵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俗语或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虹雨。

 八   练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