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主备人;胡先艳 参加者;卢方红 赵克梅 吴崇 胡华升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过程与方法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
主备人;胡先艳 参加者;卢方红 赵克梅 吴崇 胡华升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 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 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 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七 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 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二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三 小结说明文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四 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五 诗词部分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诗文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分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
上一篇:朱自清《绿》教学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