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实录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46

概要: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不耻下问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实录,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

  (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

  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

  (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

  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

  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不耻下问

  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

  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学有所得。(板书:学有所得)

  四、深化解读

  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

  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

  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

  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

  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

  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

  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

  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

  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