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