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 正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28

概要: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