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点评2,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
(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
(下课。)
【教学点评】 这是一节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节课的优点,那就是“严整”。整个课的结构可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就像文章一样,有很漂亮的开头,有很厚实的课文品读,有很有力的收束。
首先谈谈教学线索。
什么是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贯穿全篇文章教学的某一种内容。在阅读课教学中,线索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关键词。这节课的教学线索就是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的构思手法。难能可贵的是,教者居然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句子,然后让它牵动着全文的品读欣赏,让人赞叹。
下面欣赏“凤头”——文意把握。
文意把握就是对文章意思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节课几次的品析都用的是这一句话里的关键词,如教学活动一中的“难以忘怀”,教学活动二中的“父与子”,教学活动三中的“很难笑起来”。三个关键词都在这一个句子中。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这是一个主问题,既是对文意概括的训练,也是对文意理解的训练,同时又是对全文内容整体理解的把握。“难以忘怀”统领全文里的人和事。这一问将文章所有内容都拎起来了,这是对整个教学一个厚重的铺垫,因为最漂亮的教学过程还在后面。任何课文教学必须想方设法地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证明你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的是文意把握,然后再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一开始就进入片段,肯定不是好的做法,同样也没有坚实的基础。用“难以忘怀”来统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文意把握的一种方法。
再来欣赏“猪肚”——切入品读。
什么是切入?在阅读教学里,课文教学进行了铺垫——文意把握后,要寻找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最厚实的地方,一个最美的地方去进行阅读欣赏,少在外围兜圈子,要灵活地切入到最重要、最厚实、最优美或最有难度的地方。切入往往与选点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构思又可以叫选点切入。这节课教学中的活动二就是采用切入的方法。在文意把握后,教师自然地从父子亲情角度,引导学生切入到文章第3、4、5、8节的学习品读。
切入之后,教师在具体品读过程中采用概说——朗读——欣赏的方式。如在品读父子亲情这一环节,“父亲哪些方面让我们感动”就是概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就是朗读体味;品读父亲让人感动时,可渗透在字里行间,如体味“愁苦”一词的意蕴,品读第8节中“课本”前的修饰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概说——朗读——欣赏中进行语段欣赏,加上教师的适时小结,整个品读过程做得很规范,很有条理。没有那种虚浮在课文表面的做法,如“谈一谈你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同吗?”“你要和作者比一比童年吗?”实录所呈现的是真正的品读教学,而不是玩弄花样、浮在课文表面的具有浓郁通俗手法的教学。
最后,欣赏“豹尾”——探求主旨。
为什么说这个课的结尾是“豹尾”呢?这个尾巴的力量在于文献的力量,而不仅在于教师的语言。在课文的收束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有这样一句话:“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很漂亮的指向、启发。于是就引出了对“人不能忘本”的品读。
我们认为,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教师又后叙了一笔:作者为什么要写苦难呢?这一笔更浓郁,更漂亮!这个收束很有力,很有哲理,很有文学的味道,同时也是极好地表现了课文氛围的一句话。
应该说,这个课在备课方面是很严整的,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虑。
上一页 [1] [2] [3]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