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研究。分析: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六)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分析: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五)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分析: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六)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分析: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七)举例说明课文中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分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例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例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又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又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又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又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二)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三个词来概括(板书3个词):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提问:我们在第三册学过关于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从这篇课文的逻辑思路来看,它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样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三)本文四个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个部分如加一标题,应当怎样概括呢?
提示: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上一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