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第二部分,缺点。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第四部分,具体建议。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四)本文论证结构。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样的形式呢?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本论——第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结论——第四部分(结论)(五)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样认识这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又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四)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样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
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第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
结论——第四部分(结论)
(五)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
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样认识这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又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个好呢?当然是前一个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炼其结构形式,这样贴近原文,清楚明确。
后一个是把文章的内容层次强塞进“三段式”的套子里。从三段式来看,倒很工整;但从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样子。引论只一句话,只有中心论题,并无“引”言;本论和结论把四个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结尾和开头也很难呼应。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体会论证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体的议论文又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前人比喻过的那样,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均没有和别人相同的。我们学习的任务,不仅要找到那个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变型”。
(六)对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在文中处在什么地位?起的什么作用?是中心论点呢,还是理论论据?它是怎样连结全文、又贯串全文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结构形式就会有深层的了解。引导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暂不解答并总结,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作业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1)“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2)“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此图可以板书)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八)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可板书):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九)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引证。
本文论证什么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3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十)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情色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和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介绍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学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和文艺语体(文艺作品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辨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例(重点可以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上一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