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此题为选做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古人的音乐观,增加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参看“相关知识补充”的有关内容。●学练效果检测A层级检测题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王语( )暴以好( )乐( ) 独乐乐( ) 管籥( )之音疾首蹙( )頞( ) 庶几(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A、其庶几乎! 庶几:-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诸:-C、未有以对也 对:---D、举疾首蹙頞 頞:--蹙: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C、今王鼓乐於此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例:举疾首蹙□而相告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D、聊举数人以训汝例:今王鼓乐於此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庄暴见孟子》教案3,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四、此题为选做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古人的音乐观,增加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参看“相关知识补充”的有关内容。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 )暴以好( )乐( ) 独乐乐( ) 管籥( )之音疾首蹙( )頞( ) 庶几(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庶几乎! 庶几:---------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诸:---------
C、未有以对也 对:-------
D、举疾首蹙頞 頞:------蹙:--------
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C、今王鼓乐於此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例:举疾首蹙□而相告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聊举数人以训汝
例:今王鼓乐於此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C、噌吰如钟鼓不绝。
D、顾谓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鼓瑟。
4、下面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今王田猎於此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D、直好世俗之乐耳
5、辨析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句式:--------------译文:----------------------------------
B、他日,见于王 句式:--------------译文:-------------------------------------
6、“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的流行乐曲罢了。
B、我并不是能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C、我并不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D、我虽然也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更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罢了。
7、《庄暴见孟子》节选自《 ------------------------》,产要记叙了孟子与-----------关于---------的谈话。孟子根据齐王对音乐的爱好,与之探讨“--------------、-----------、-------”的话题,巧妙地劝说齐宣王要“-----------------”。
8、为什么“ 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会“举疾首蹙頞”?
答:
9、“王变乎色”的原因是
A、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B、认为孟子不该揭他的痛处,而感到愤慨。
C 、面对孟子的发问,为自己“直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D、面对孟子的发问,以为孟子不能理解自己而生气。
B层级检测题
10、“今之乐”与“古之乐”相同吗?孟子为什么对齐王说“ 今之乐犹古之乐”?
答:
11、请写出根据下面语段概括的成语。
A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C、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E、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阅读下文完成12——19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