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七)第二节孔子为什么要发一大通议论?是针对前面整体情节而言,还是就哪一情节而言?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呼应上文“见其二子焉”。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高明之处。 其主要内容:一是批评隐士不仕;二是表明自己积极入世,坚持不懈。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应有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 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同学们,我们做了以上如是的讨论,相信大家会有收获和启迪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八、拓展和迁移阅读。 (一)《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课内,见附录(2)) 1.指名学生阅读选文并复述。 2.分别说说长沮桀溺和孔子的观点。3.
《荷蓧丈人》教学方案,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七)第二节孔子为什么要发一大通议论?是针对前面整体情节而言,还是就哪一情节而言?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呼应上文“见其二子焉”。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高明之处。
其主要内容:一是批评隐士不仕;二是表明自己积极入世,坚持不懈。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应有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 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同学们,我们做了以上如是的讨论,相信大家会有收获和启迪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拓展和迁移阅读。
(一)《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课内,见附录(2))
1.指名学生阅读选文并复述。
2.分别说说长沮桀溺和孔子的观点。
3.联系课文和选文,比较孔子和隐士们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再读“预习提示”的有关内容)
隐士为了保全自己,逃避现实,对政治采取消极态度,不问天下治乱,只求在乱世中能洁身自好,其政治态度不可取,不过重视并实践体力劳动和农业劳动又应该肯定;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改变现实,率领弟子周游天下,尽管他明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积极的政治态度应该肯定,但他从事政治活动的动机,出自对人君个人尽责,有其局限性。
(二)余秋雨《西湖梦(节选)》(课外,见附录(3))
附录(1)板书:
荷 蓧 丈 人
对话体 hè diào
子路 → 隐者 ← 孔子
杏坛讲学 从而后 以杖荷蓧 不仕无义 食sì
周游列国 拱而立 植杖而芸 君子之仕 见xiàn
《论语》 反而见 止子路宿 行其义也 洁、乱
[至]则行矣 后
记叙 议论 (止)
附录(2)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论语·微子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长沮桀溺:“长”和“桀”都是形容人的形象的。长,高大;桀,魁梧。“沮”和“溺”指身浸在水中。所以这两个名字不是两人的真实姓名。
耦而耕:两人各执一掘土的农具,彼此配合着并耕。
问津:津,过河的渡口。
执舆者:执舆,即执辔在手。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孔子代之。
是知津矣:大意是:“那他已经知道哪儿有渡口了!”此写长沮不但不把渡口所在之地指点给子路,反以冷言相讽。意谓孔子周游列国,自然熟识道路,何必再来打听别人呢?
滔滔者:滔滔,本指洪水弥漫,流而不返之意,此以喻社会之纷乱。二句犹言“今日的天下已无处不乱。”
而谁以易之:谁,指当时的诸侯。以,与。易,治。此言当时诸侯皆无贤者,孔子将与谁共治天下呢?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即“尔”,犹“你”,指子路。辟,通“避”。辟人之士,指孔子。人,指当时的坏人,如
上一篇:《荷蓧丈人》原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