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设计5» 正文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设计5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16

概要:(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第9段从色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设计5,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9段从色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

(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

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

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由悲凉转为悲壮,突出了落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6)除了以上对落日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探究。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历史典故的渲染。

a.侧面烘托:第一次,“面对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对火烧云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落日的辉煌。

两次落日,都有侧面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两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b.历史典故的渲染: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两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约翰·克利斯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教师小结: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两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7)文章两次描写落日之美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教师总结: 

1.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板书展示】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总写  世间有大美  雄伟的风景

               颜色        形态   侧面烘托     历史文化

第一次:春联的红    勒勒车轮  惊呆         左公柳 

分写                      硬币     遗忘        《我心永恒》

第二次:灰白→血红    

                          一轮   脸上的红光     罗曼罗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设计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