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登岳阳楼》教案4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87

概要:增——扩增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予——我。在古文言文当中表示“我”的意思还有常用的“吾””我”,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学生尝试当堂背诵。(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板书):观夫 胜状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观夫——本文中有“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词,亦作“嗟乎”。 胜状——胜景,美好的景色。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

《登岳阳楼》教案4,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增——扩增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予——我。在古文言文当中表示“我”的意思还有常用的“吾””我”,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学生尝试当堂背诵。(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板书):观夫   胜状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观夫——本文中有“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词,亦作“嗟乎”。

胜状——胜景,美好的景色。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3.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有着厚实的炼字功力。

如: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下文提及的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前后照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

承上启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5.学生尝试当堂背诵。(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三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薄暮   去国    忧谗畏讥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的虚词。

排空——冲向天空。

薄暮——傍晚。薄,迫近。

去国——离开都城。国,都城。

忧谗畏讥——担心受到谗言伤害,害怕被人讥笑。

3.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

4.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何极

至若——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的虚词,相当于“至于”。

春和景明——春光和暖,阳光明媚。景,阳光。

而或——偶尔或许。

何极——哪有穷尽。

5.思考与讨论。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这两段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运用了描写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这两自然段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将上一自然段里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表现了出来,“悲”与“喜”两种不同的情感都与大自然的宏大壮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就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6.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