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登岳阳楼》教案4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87

概要: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7.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至四自然段,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检查。 2.作业讲评: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可视情况重温一下对偶的相关知识。 明确: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篇散文大量使用了对偶的句子,而且对偶以四字见长,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然后再评点这种句子表达的好处。 四字对偶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妙处:以上十分精致的四字对偶句,有利于对景观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概括,使得文章显示出雄浑的气势。 其它对偶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研习新课,教读第五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五段。(注意及时正音) 2.指

《登岳阳楼》教案4,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7.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至四自然段,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检查。

2.作业讲评: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可视情况重温一下对偶的相关知识。

明确: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篇散文大量使用了对偶的句子,而且对偶以四字见长,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然后再评点这种句子表达的好处。

四字对偶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妙处:以上十分精致的四字对偶句,有利于对景观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概括,使得文章显示出雄浑的气势。

其它对偶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研习新课,教读第五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五段。(注意及时正音)

2.指定学生翻译段落。(注意及时释词、释句)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欤”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3.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因为范仲淹认为,由景而生的悲和喜,都不是理想的境界,还有一种“或异二者之为”的境界,所以他在下文以“嗟夫”引出,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但这种境界,“异”在什么地方呢?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就是不以客观景观美好而欢乐;不以己悲,就是不以自己的境遇而悲哀。以一己之感受为基础的悲欢是不值得夸耀的。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他们不管在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都是忧虑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拓展延伸:

1.古人言:“一言而为天下法。”请说说为什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孟子说过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更能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提示:

第一,从背景上来看,这时范仲淹自己也处于被贬的地位。他不仅是在勉励友人,更是在勉励自己,以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不但处于朝堂之上,要为民而忧;就是遭到不当的处置,处于江 湖之野,更要忧其君。

第二,从思想上来看,范仲淹表达了更为积极的政治态度,不是同乐同忧,而先民而忧,后民而乐,他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情感和理性交融在了一起,所说的并不像孟子那样完全地说“道”。

第三,从结构上来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句法上还比较简单,句子结构相同,只有开头一个词,在语义上是对立的。而范仲淹的句子在结构上,是对称的,且语义的对立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意味的更为丰富。

第四,从音节节奏上来看,如果是“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从语义上看,似乎没有多少差异;但是一旦写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大为不同了。这里的“忧”和“乐”,以语音而言,是重复了;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的重复。

2.这篇散文卒章见志,它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高度的?文中几处转折的关键句子是什么?

提示:

课文通过四个部分的结构来卒章见志:(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描写岳阳楼的景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2段)概述胜景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3段)描悲景抒悲情

(第4段)描喜景抒喜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