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孟浩然泪水沾襟是因为自己一生抱负无人任用,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人事代谢,当岁月成为历史后自己也会湮灭无闻。羊公如此,孟浩然如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还会多少人如此?今天,就没有人如此了吗?中国的文化体制下为什么历代都有这种流落在民间的天才呢?仅仅是天才流落民间吗?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天下乐了吗?范仲淹的理想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下到哪一天才能实现?到哪一天我们的志士仁人才不会发出这样悲壮的誓言?―――由此说,孟浩然的落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落泪,但不希望是后来人的落泪。五、古人评价: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孟浩然泪水沾襟是因为自己一生抱负无人任用,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人事代谢,当岁月成为历史后自己也会湮灭无闻。羊公如此,孟浩然如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还会多少人如此?今天,就没有人如此了吗?中国的文化体制下为什么历代都有这种流落在民间的天才呢?仅仅是天才流落民间吗?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天下乐了吗?范仲淹的理想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下到哪一天才能实现?到哪一天我们的志士仁人才不会发出这样悲壮的誓言?―――由此说,孟浩然的落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落泪,但不希望是后来人的落泪。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李白的特点是“真”“狂”“野”,紧紧抓住诗歌的体类特征。歌行体,最适合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李白的心理有着一种青春的躁动的情感。
3、教学案例
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一)
[教学目的]
1、诵读诗歌,解决难读字读音。
2、把握诗歌感情起伏变化。
3、了解李白相关思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二、解题
三、诵读
自学检查:
四、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请找出体现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句子。
2、这首诗情感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3、这首诗能看出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五、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六、诵读全诗,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什么了哪些手法?
七、有关名句
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二)(省级研究课)
1、 导入
2、 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3、 展示李白的诗作,印发学生课前搜集的李白的相关学习资料,总体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4、 结合本诗探讨李白诗歌的特点:内容、个性、艺术特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学设计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