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正文

《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阅读:68428

概要:〔引言〕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赠序,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临别赠言,内容多表示安慰、劝勉、赞许之意。 韩愈的朋友董邵南,有卓越的才能,但科场不得志,所以要到古称燕赵之地的河北一带去寻找出路,韩愈写了这篇序赠他。韩愈十分同情这位有才能的朋友,而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所以韩愈不赞成他去,希望董邵南能为朝廷效力,而这个意思表现得意在言外,婉而多讽。清人刘櫆说它:“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不可即。”学习本文,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如: 韩愈写这篇赠序给董邵南的目的是什么? 韩愈写此赠序的背景是什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本篇中有何作用?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感慨悲歌之士”。 第一二两段中的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义是否相同? 本文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读本文,你体会到韩愈的什么思想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如何理解“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这句话? 对本文的写作方面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研究课题〕 课题一: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提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在特定历史背景、特定情境下产

《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引言〕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赠序,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临别赠言,内容多表示安慰、劝勉、赞许之意。

  韩愈的朋友董邵南,有卓越的才能,但科场不得志,所以要到古称燕赵之地的河北一带去寻找出路,韩愈写了这篇序赠他。韩愈十分同情这位有才能的朋友,而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所以韩愈不赞成他去,希望董邵南能为朝廷效力,而这个意思表现得意在言外,婉而多讽。清人刘櫆说它:“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不可即。”学习本文,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如:

  韩愈写这篇赠序给董邵南的目的是什么?

  韩愈写此赠序的背景是什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本篇中有何作用?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感慨悲歌之士”。

  第一二两段中的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义是否相同?

  本文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读本文,你体会到韩愈的什么思想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如何理解“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这句话?

  对本文的写作方面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研究课题〕

  课题一: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提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在特定历史背景、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了解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贴切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八或十九年。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各藩镇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政府没有力量统辖,藩镇是地方军阀,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而韩愈是坚决主张削平藩镇、实行统一的。作者的朋友董邵南怀抱杰出才能,但在唐王朝不得志,竟然要“游河北”,投靠藩镇去了,在分别之际,作者写了此文,作为给朋友的临别赠言。

〔参考资料〕

  1.《新唐书·藩镇传》中说:“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的副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三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2.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韩愈为了实现大一统,很希望统治者延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统治者常常使他失望。所以在不少诗文里,替自己、替别人抒发过沉沦不遇的感情。他有一篇题为《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里说:“……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阵子,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但是“举进士”,又“连不得志于有司”。对于他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同情的。

  课题二:本文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提示:这是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表”即韩愈劝阻董邵南不去河北;“里”即韩愈的思想。韩愈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儒家正统思想。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积极地为朝廷效力,虽屡遭挫折,也无悔。在他看来像董生这样杰出的人才,应当是唐王朝的有用之才,当为朝廷效力,恢复唐王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不是去助长藩镇的势力,而董生的去河北,希望与失望并存,时代发生了变化后,是否还会有“感慨悲歌之士”与其相交相合都是个未知数,而韩愈担心的是董生的合不来。所以本文用了较含蓄的语言来写临别赠言,希望朋友留下来,为朝廷出力。

  课题三:“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这句话在本篇中有什么作用?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感慨悲歌之士”。

  提示:重点的句子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弄懂了这些句子的作用,对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中心,读懂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句子是本文的首句,也是被许多人欣赏并传唱至今的名言。作者出语惊人,振起全篇,同时为第一段中“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作铺垫。作者肯定董生有才,所以与古代的燕赵之士一样,都是郁郁不得志。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际,定会有人赏识他,所以作者认为“必有合”。也为下文“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作铺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怎么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有没有两样?这句话在暗示董生:时代变了,现在燕赵不是古时的燕赵了,现在的燕赵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把持了好多年,风俗当然变了,风俗变了,是否还会有“感慨悲歌之士”呢?既没“感慨悲歌之士”,又有谁能赏识董生,与他相合呢?作者措辞婉妙地劝阻董生还是别去河北了吧,那里可能已没有“感慨悲歌之士”了。

  那些“感慨悲歌之士”应指荆轲、高渐离等。

〔有关资料〕

  周振甫的《读韩愈〈董邵南序〉》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河北地方在安禄山做节度使的时候,就使用了大批的胡人。他们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对河北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会有影响的,韩愈说的“风俗与化移易”,并不是一句空话,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这句话表面上好像在说明一种道理,实际上是在贬低当时的河北藩镇,是含蓄的说法。

  课题四: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提示:古人写文章往往“卒章显志”,本文也不例外,本文的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董生不要去河北。

这种劝阻的意思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呢?作者在这段中,拜托董生做两件事,一件是“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件是:替“我”到市上看一看,还有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人吗?替“我”致意说:“圣明的国君在上面,你们可以出来做官了。”

  第一件事中提到的望诸君,是战国时燕国的名将乐毅,后因失意,到了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燕昭王死后,惠王中了离间计,不用乐毅,乐毅被迫又回到赵国。作者在暗示,像乐毅这样的名将,最终还得回到自己的赵国,你还是别到河北去了吧。

  第二件事请董生劝河北的怀才不遇者,来效忠唐朝。试想连燕赵之地的怀才不遇的人还要劝其到唐朝廷来做官,作者对董生的投奔河北的藩镇之举持什么态度不是很清楚了吗?

  课题五:本文在写作方面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提示:

[1] [2]  下一页


Tag: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一篇:《日喻》学案

》《《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