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 討論各段地位關係或價值:以教師講述為主,輔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如答。(三) 討論問題:提出下列問題,指名學生回答,共同補充,教師歸納說明。(1)文中第一段除了介紹王承福姓名籍貫外,還提到他曾有官勳,為何仍甘願當一名泥水匠? (2)末段中韓愈曾認為泥水匠為一名只顧自己,不加以理會他人,為“獨善其身”,是否認同其說法? (3)為甚麼韓愈認為泥水匠之言行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二. 形式方面:(一) 討論全文聯絡照應的關鍵。(1) 文章通過一個有官勳卻棄官勳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的口述,提出在封建制度下“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張,和對“獨善其身”這種處世態度的評斷。反映了作者的社會主張和人生哲學。(二) 辨別異體同字與通假字字: 書於板上,指導學生辨認,要求學生再找找文中還有哪些異體字及通假字,並練習造詞,記在作業簿上。(1) 辨認異體同字的字: 「圬」與「杇」 指出異體同字(詞)是指形不同 而音義全同的異體字。(2) 辨認通假字的字: 「直」與
《圬者王承福传》表格式教案2,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 討論各段地位關係或價值:
以教師講述為主,輔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如答。
(三) 討論問題:
提出下列問題,指名學生回答,共同補充,教師歸納說明。
(1)文中第一段除了介紹王承福姓名籍貫外,還提到他曾有官勳,為何仍甘願當一名泥水匠?
(2)末段中韓愈曾認為泥水匠為一名只顧自己,不加以理會他人,為“獨善其身”,是否認同其說法?
(3)為甚麼韓愈認為泥水匠之言行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二. 形式方面:
(一) 討論全文聯絡照應的關鍵。
(1) 文章通過一個有官勳卻棄官勳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的口述,提出在封建制度下“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張,和對“獨善其身”這種處世態度的評斷。反映了作者的社會主張和人生哲學。
(二) 辨別異體同字與通假字字:
書於板上,指導學生辨認,要求學生再找找文中還有哪些異體字及通假字,並練習造詞,記在作業簿上。
(1) 辨認異體同字的字:
「圬」與「杇」
指出異體同字(詞)是指形不同
而音義全同的異體字。
(2) 辨認通假字的字:
「直」與「值」、「饗」與「享」
指出通假字是指形義本不同,
使用時因音同或音近之故而有意義相通的現象。
(三) 辨認借代修辭的字詞:
請學生指出它們所借代的原
來意義。
粟
手鏝
衣食
(四) 討論虛字的用法:
共同討論下列各虛字在本文中有幾種用法,並舉出例證:
「矣」、「也」字的用法:
表達肯定語氣
「邪」字的用法:表示疑問語氣
(五) 討論本文修辭的技巧:
(1) 要求學生提出簡練的文詞。
(2) 教師預將精練的文詞,打在PowerPoint上,顯示出來,以備共同討論。
A.「天寶之亂,發人為兵」,「天寶」若改為「安史」如何?
B. 「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上下」一詞,若改換為「增減」如何?
C.「粟,稼而生者也」,「粟」若改為「糧米」與原文有何不同?
D. 本文運用借代的詞語有多少?請舉出來。用這種手法有何優點?
討論本文作法技巧:
(六) 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回答,共同討論訂正,教師歸納說明:討論本文作法技巧:
(1)要求學生提出文中的寫作手法
a. “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爲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一連五個問句,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
丙. 綜合活動:
一. 應用練習
(1) 詞語應用:
指導學生應用下列詞語練習造句,經討論訂正後,記在筆記簿上:
粟
衣食
刑戮
(2)文句仿造:
指導學生依下列句型仿造文言一句,標有( )號之字必須用到:
舍(於)市之主人
(3) 作文練習:
以「xx傳」為題,其中xx為學生所記敍的對象,指導學生應用本文作法,擬寫大綱,練習「安排」技巧。
二 美讀課文:
(1) 指名學生誦讀課文,其餘靜聽欣賞。
(2) 播放本文美讀的錄音,供學生欣賞。
三 寫讀後感:
就內容和結構等,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四 繳閱筆記:
(1)令學生整理筆記後,送交教師批閱。
(2)歸納指正筆記錯誤之處
五 單元測驗:
(1)發測驗卷,說明注意要點,然後舉行測驗。
(2)測驗卷評分完畢,宣佈標準答案,指導學生自行訂正。
(3)統計成績,研討錯誤之處,實施補救教學。
測驗卷如下:
1. 下列( )中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欲(以)客往赴秦軍
B、若器皿(焉)青麻頭伏(焉)
C、食焉(而)怠其事青,取之於藍,(而)青于藍
D、皆養(於)我者也得複見將軍(於)此
【解析】:C卻/卻,轉折連詞(A用,介詞/帶領,動詞;B句末助詞/於之,兼詞;D從,介詞/在,介詞)
2. 都能表現社會分工必要性的一項是:
①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也。
②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
③有力者使於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④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⑤一身而二任焉,雖聖者不可為也。
A. ③④B. ①③C. ②⑤D. ④⑤
【解析】:B。②句說的是圬者安心於做自己的事,④句說的是對那些勉強做自己所不能的人的憐憫,⑤句說的是既要“勞力”又要“勞心”的事,即使聖人也難以做到,此句可結合上句去理解。
3. 下列句子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篇名為人物傳記,實際上與人物傳記的一般寫法不一樣,它主要通過圬者之言來闡發和宣揚作者自己的思想觀點。
B. 圬者認為社會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認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於自己所做的事業,得到自己應有的利益而問心無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