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家寨》备课资料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阅读:68548

概要: 在我看来,张承志的散文品质不在于文本意义,而在于可贵的精神向度。在《一册山河》中,张承志以一篇《人道与文化的参照》,以开敞和澄明的方式一一表明了自己的著文之道与为文理念:“对我来说,我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于我的影响不是技术,而是立场与文化。”“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找到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文学的圣殿里,就终极意味而言,容不得作家的一点作伪。”“真正的作家,必须具备良知和艺术,必须拥有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相信每一个读者看到这样毫无遮蔽的话语时,也就不难明白张承志为何不顾日晒雨淋而把自己的后半生放置于“在路上”了。很显然,张承志所努力完善的状态就是不断地在路上的状态,或者说是与大地民众相融的状态。而张承志所努力进行的大地之旅,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之旅。可以说,当代知识分子的疼痛感和使命意识,在张承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在躁动不止的文坛上,从来没有张承志作秀的影子。在流行策划文学作品的年代,张承志与那些走马观花式的甚至是下作的行走文学无缘,或者说具有本质的不同,有着是否与大地民众真正相融之别。 写作中的张承志在《一册山河》

《汉家寨》备课资料,标签: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在我看来,张承志的散文品质不在于文本意义,而在于可贵的精神向度。在《一册山河》中,张承志以一篇《人道与文化的参照》,以开敞和澄明的方式一一表明了自己的著文之道与为文理念:“对我来说,我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于我的影响不是技术,而是立场与文化。”“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找到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文学的圣殿里,就终极意味而言,容不得作家的一点作伪。”“真正的作家,必须具备良知和艺术,必须拥有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相信每一个读者看到这样毫无遮蔽的话语时,也就不难明白张承志为何不顾日晒雨淋而把自己的后半生放置于“在路上”了。很显然,张承志所努力完善的状态就是不断地在路上的状态,或者说是与大地民众相融的状态。而张承志所努力进行的大地之旅,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之旅。可以说,当代知识分子的疼痛感和使命意识,在张承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在躁动不止的文坛上,从来没有张承志作秀的影子。在流行策划文学作品的年代,张承志与那些走马观花式的甚至是下作的行走文学无缘,或者说具有本质的不同,有着是否与大地民众真正相融之别。
    写作中的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动情地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无可疑问,张承志的散文正是在始终坚持了这样的为文信念才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当然,也可能有人不爱读他的作品,但几乎可以肯定没人能说他是不独特的。而独特,正是一个优秀作家所不能或缺的。
 
2、张承志的散文。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长旅
                         ——漫评张承志的散文创作
                                               韦器闳
    80年代初,张承志便以小说《北方的河》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新时期颇有实绩的小说家。但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引起广泛的注意,是在1987年以后。张承志最早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散文便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背景》  (1987年2月15日)。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描写了西海固撒拉东乡的回民,汇集兰州城悼念200年前被清政府杀害的哲合忍耶圣徒的感人场面,并透过“一座伟大的背景”,表现了信奉哲合忍耶的西部回民信仰的坚定和对苦难的巨大的忍耐、承受能力。文中所表现出的历史沧桑感和作者对回民心灵的深刻体验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承志由此开始获得散文界的关注。而1994年初承志的第二本随笔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的出版,再度证明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散文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史
    张承志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散文这座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从题材到艺术形态都是别具一格的。对于张承志来说,散文不仅是描写人事物景、抒发情感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自己的心灵史,记载着自己为探寻和完成自己的“天命”而不懈奔走的心路历程。
    张承志鄙视单纯的物质追求,而非常注重精神生活的价值,视精神生活的满足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他相信“前定”,坚信“天命”的存在,为了找到“神的启示”和“比宇宙更辽阔比命运更无常的存在”(《离别西海固》)而孜孜以求。张承志这种对绝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使得他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他的散文也因此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为了获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自由和一个作家表达这种信仰的自由,张承志毅然辞去公职,四海漂游,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艺术浪人”。他这种极彻底的做法,不光使他获得身体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使他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同时也使他能自由地挥舞理想主义旗帜,对俗世进行彻底的批判。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张承志对现实社会中那些丑恶现实是深恶痛绝的,因而他也就有着无法言说的孤独和痛苦:周围的时代变了,20岁的人没有青春,30岁便成熟为买办。人人萎缩成一具衣架,笑是假笑,只为钱哭。十面埋伏中的我在他们看来是一只动物园里的猴,我在嘶吼时,他们打呵欠。(《离别西海固》)
.  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与现世的龃龉,使得张承志变得异常的愤激和焦灼,热血快要涨破血管,唯有找到“天命”这具有绝对价值意义的东西,并实现它,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张承志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向我们走来,是马志文这位朴实的回民把张承志引上通向“天命”的路,是他使张承志在西海固的沙沟真切地了解到哲合忍耶教派200年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令张承志心颤的精神遭遇使他从此便踏上了找寻之路。多年来寻找“神明的启示”和“天命”成为他生命的重大意义。“寻找”也就成了张承志1987年以来的散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我必须自己找到天命。”(《离别西海固》)为了实践这一对自己心灵的承诺,张承志满怀焦灼地踏遍中国的西部和北部:
    西海固变得更辽阔了——东到松花江畔的吉林船厂,西到塔里木北缘的新疆焉耆,我不知目的,放浪徘徊,像一片风卷的叶子,簌簌地发出“西海固、西海固”的呓语,飘游在广袤的北中国。《离别西海固》)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艰难的精神漫游。在《荒芜英雄路》里,我们看到作者不辞辛劳地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去找寻已被岁月的荒草遮盖的“成吉思汗走过的那条路”。找寻历史的遗迹,于张承志已不仅是考古学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对昔日的英雄时代的怀念。他寻找到蒙古人的一种宗教般的情感:“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感情可不像汉族入对他们领袖那样实用主义。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爱是绝对的”。在《北庄的雪景》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圣徒马进城老人面前心灵的震颤;为获“神示”而“用身心感悟”,去“倾听”那由鹅毛大雪奏出的“音乐”。在《神不在异国》里,我们看到作者为找到“神明的启示”而在蒙古、德国、美国匆匆奔走的步履。然而,作者在异国并没有找到神明,得到的只是“异教的压迫”和“宗教的目的性”已迷失的失望。在《离别西海固》里,我们看到张承志由焦灼、愤激变得感动而坚定,他的心灵之舟经过艰难的长旅终于荡入平静的港湾。这是因为张承志找到了他找寻多年的东西——“天命”(Fariz。),并用全力去履行了他的“天命”:写出了反映哲合忍耶教派为了保持自己的信仰,如何百折不回、赴汤蹈火而生生不息的长篇小说《心灵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汉家寨》备课资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