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另外可以参考教材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部分,如其中的选文第7则、第8则以及该节的相关链接。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参考答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更,改变,改正。2.远,离开,避开。3.而,杨树达《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认为不能当“如果”讲,孔子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表明“人”字后面要有一个语句中的停顿,古书中这种句法颇多;这里可以理解为“却”。4.舍,放弃,舍弃。(“不舍昼夜”即昼夜不间断。)有关资料1.评“由,诲女知之”章问:“‘知之为知之’章,子路不应,有以不知为知之病。”曰:“子路粗暴,见事便自说是晓会得。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故和那不知处也不知耳。”问“知之为知之”。曰:“子路气象粗疏,不能随事精察;或有不合于己,虽于夫子亦艴然,如‘子之迂也’之类,故夫子告之以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四)2.评“不曰‘如之何……’”章林问“不曰如之何”。曰:“只是要再三反复思量。若率意妄行,虽圣人亦无奈何。”(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五)实是圣人又如之何一番矣。文亦巧。(《四书评》)孔子曾两言“吾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另外可以参考教材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部分,如其中的选文第7则、第8则以及该节的相关链接。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更,改变,改正。
2.远,离开,避开。
3.而,杨树达《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认为不能当“如果”讲,孔子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表明“人”字后面要有一个语句中的停顿,古书中这种句法颇多;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4.舍,放弃,舍弃。(“不舍昼夜”即昼夜不间断。)
有关资料
1.评“由,诲女知之”章
问:“‘知之为知之’章,子路不应,有以不知为知之病。”曰:“子路粗暴,见事便自说是晓会得。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故和那不知处也不知耳。”
问“知之为知之”。曰:“子路气象粗疏,不能随事精察;或有不合于己,虽于夫子亦艴然,如‘子之迂也’之类,故夫子告之以此。”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2.评“不曰‘如之何……’”章
林问“不曰如之何”。曰:“只是要再三反复思量。若率意妄行,虽圣人亦无奈何。”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五)
实是圣人又如之何一番矣。
文亦巧。
(《四书评》)
孔子曾两言“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皆是深闵之、深悚之之词,非弃绝之词也。
(清·方宗诚《读论孟笔记》)
3.评“过而不改”章
放条宽路,大慈大悲。
4.评“小人之过也必文”章
说破千古小人情状。
今人倘有文过之念,这念便是小人了。
(《四书评》)
5.评“人能弘道”章
问“人能弘道”。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又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古今所共底道理,须是知知,仁守,勇决。”
问“人能弘道”。先生以扇喻曰:“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五)
6.评“无欲速,无见小利”云云
千古至言。
(《四书评》)
7.评“子贡问政”章
问:“民如何是不立?”曰:“有信则相守而死。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二)
非子贡不能问,非孔子不能答。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圣人看道理直如此透彻!
(《四书评》)
8.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
(《四书评》)
9.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
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上一篇:《无端崖之辞》教学研讨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