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教师版)» 正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教师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880

概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课文段落5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3)奚自:从何处来?奚,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思考问题: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二、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教师版),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课文段落5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3)奚自:从何处来?奚,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思考问题: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二、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三、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4、明日,子路行以告

5、使子路反见之

6、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 积累作文素材。


上一页  [1] [2] [3]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