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三、 读庄子的那一种境界 庄子将要死去,他的弟子想要将它厚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 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陪葬,我取陪葬的物品还不够完备吗?哪里用得上这些?”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头脑还那么清醒,那么明智,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哲人、一个真人。人生在世,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庄子在《大宗师》中论述“真人”的境界时说:何时生何时死,这是人的本命。是人就一定有生有死,这就像每天都有白天夜晚一样的自然,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所以,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就要懂得死亡的平常,在面对生命终止的时候依然保持情趣,这才是真正懂得情趣的人。 庄子非常向往通过心斋和坐忘(修养的途径)而达到物我不分、主客合一、天人一体的境界。他有时将这种境界干脆用“物化”的概念来概括。谈到“物化”,我们自然就想起了庄子著名的“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审美鉴赏家的眼光来观察物我,认为物我可以契合交感,而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换句话说,也就是我转化为物
《论语》备课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5、作文素材
与 庄 子 叙
战国硝烟起,诸贤竞相争。
对着窗口冷月,今夜梦回战国。
渌水荡漾,清猿婉啼。青山绿水之间,云月之下,泛一叶扁舟,煮一炉淡酒,对着明月,与庄子畅谈。
“君可曾闻韩非子所著之宋人失窃之事?汝知为何哉?”庄子问。
“宋之富人,空有其财,见事之不明,物之不全,以情论人,是己非人,天下之愚之极也!”我言。
“汝之言,甚切。以亲疏之情论人。若叶与泰山,山之巨,叶之细,以叶遮目。语人曰:吾不见泰山,只见叶。然则,人之咸见泰山。是己之见,与人之见,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宋人以子之言为是,以翁之言而意之为盗。且愚之极。况复不曾闻室内之盗尔。”庄子曰。
我言:“天下之大,若宋人愚者,又何只其几。吾经世而来,悉古人之不明者众矣。后之汉高祖,以同姓亲、异姓恶。除异而守同,终至王兵反,酿“七王之乱”几使大汉江山丧。此之亲疏认人而致国乱之谓也。使其能用之忠良,不以异而除韩信萧何,不以非而走张良,汉之天下,何遭此劫?”
“是矣,是己非人,亲己疏人祸国乱民败社稷而已。又若后世之唐太宗。任人唯贤,不以亲而重,不以异而轻。立法度,明政令,皆以人能之,使人尽其贤,物尽其用。得猛士如李靖、李碛守四方,得谏臣魏征,以之为镜,太宗知己之失,终而致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篇,大唐王朝盛极一时,四方咸附,扬名宇内。皆任人唯贤而至矣。”我言。“汝之言,若青山之中一清溪,似云中鸿雁,后世之事,吾之不明。而今之事,汝之不聪。”庄子曰。
“愿闻其详。”我言。
“秦与六国连战数年。初久之不下,何也,六国皆用人惟贤。后,秦之以张仪游四方,以口舌之利、秦国之财,刺六国名臣于影中,使赵无良将,燕失良臣。张仪外人耳,何能破六国之连纵?皆因仪知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上一篇:《解读“三不朽”讲课提纲》读后感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