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投影: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影生齐读。师:所以,作者让主人公“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就是斯特林堡通过小说想人告诉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理解了小说主题,那回头再来看看这“半张纸”在小说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生25:是本文的线索。师:对,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半张纸联系起来的。投影:“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 师: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文中借助
《半张纸》课堂实录+反思+点评,标签: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投影: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影
生齐读。
师:所以,作者让主人公“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就是斯特林堡通过小说想人告诉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理解了小说主题,那回头再来看看这“半张纸”在小说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25:是本文的线索。
师:对,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半张纸联系起来的。
投影:“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
“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
师: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文中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那怕是小小说,也极具文学魅力。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你能想象出这部长篇小说的大致情节吗?
生26:应该是在招聘女打字员吧。
生27:还给女秘书送花,跟她吃饭,难道是爱上她了吗?
生28:为了不让妻子怀疑,还给岳父岳母妻子买礼物,这个男人真阴险。(生笑)
生29:重新招聘了,而是中年的,还是斗不出他老婆。
师:没错。年轻有为的丈夫雇佣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女打字员,并瞒着家里对其展开追求:提前支付她的薪水、给她买花、邀她共进晚餐,当然这期间不乏与妻子和岳母的“斗智斗勇”以维持这段地下情。最后私情被揭穿了,为了息事宁人,先后给妻子和岳母买了昂贵的衣服,最后迫于家里的压力,在再次招聘女打字员时加上了“中年””的要求。
师:这篇小说与《半张纸》有相似之处吗?
生:帐单中的一页和半张纸就是刚才老师提到的容器,虽然短小,但内涵非常丰富。
师小结:说得很好。马克吐温选择的也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但反映的内涵同样是丰富深远的。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都非常注重含蓄美,作者总是在作品中,设法留下许多合理的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况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许许多多的空白就是一种含蓄的美。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能够积极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成为一种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下课。
课后反思:
主编曹文轩说《外国小说欣赏》“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这便意味着我们的小说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进行感性的欣赏,而且还要求兼顾理性的品评与反思,这就需要教师课堂中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本课教学抓住了以下三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
1、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目标“过渡点”。
《半张纸》一文中,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小说通过“半张纸”这个“容器”来表现特定主题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小说的结构这一术语太过陌生,因此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通过“生活横断面”这一方式来表现主题的特点,必须要有做好必需的铺垫。因此,在涉及这一难点之前,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半张纸上记录的所有内容并投影在幻灯上,二是根据纸上纸上记录的内容推测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三是概括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工作变迁以及好友的遭遇三者间的共同点,从而达到理解斯特林堡借小说主题的目的。就教学实际而言,第一个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是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中完成的,对主题的解读就在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点中水到渠成了。我就是想通过这种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已有水平之间找准“过渡点”,巧妙设计“跳板式”问题,为解决教学难点降低难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小说“争论点”。
西方小说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更多的模糊色彩,从而给读者留下许多力求探一究竟的“空白”,无疑这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大的主体性阅读空间。但这种阅读价值的体现,更多地则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挖掘能引起学生争议的话题,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和读者进行深入地对话。因此,在要求学生根据记录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时,我故意借助其中的“留白”对学生进行追问:“你们知道那对母子是怎么死的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论,不仅让课堂氛围活跃了了极点,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借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了“艺术的空白”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需教师赘述而效果更佳。
3、根据迁移需要,寻找文本“相通点”。
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学生熟悉的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微型小说《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同样的短小篇幅,同样的内涵丰富,不仅让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对单元教学重点“生活的横断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课例点评:
读小说的确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能否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能否读懂小说的关键。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对几个点的挖掘,真正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有了自己的创造性阅读。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对外国小说主题的探究,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问题设计上的用心,从毫无难度地寻找半张纸上记录的内容,再到主人公情感、工作经历的变迁和朋友的变化,再到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概括,问题由易到难,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再到集体合作,目标的达成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是通过小说中“艺术的空白”,故意激起学生之间的争论。一对母子的死因,让课堂氛围极度活跃起来,同时这种空白艺术的妙处也就在学生相互间的争论中不言自明,可谓高妙之处。
三是对于运用“生活的横断面”来表达主题这一难题,教师巧妙地选择了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来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再一次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时的创造性想象,二是进一步理解了小说通过“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容器来承载主题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想这堂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教师成功地为学生架设了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特点,都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上一篇:《牲畜林》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