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沙之书》教案6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   阅读:68374

概要: 【点拨】《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他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到了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作为一个终生与书打交道的人,设想出这样一本“沙之书”,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是顺理成章的。《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博尔赫斯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一个关于无限的原型。博尔赫斯曾经说: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

《沙之书》教案6,标签: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点拨】《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他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到了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作为一个终生与书打交道的人,设想出这样一本“沙之书”,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是顺理成章的。《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博尔赫斯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一个关于无限的原型。

博尔赫斯曾经说: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记。但同时,“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之物”,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爱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卡夫卡的长篇都是没有写完的,但没有写完可能恰恰是卡夫卡的长篇所应有的结局,因为现代人的荒诞生活同样是未完成的,还在向未来延伸。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一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虚构”分析

作者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是真实的事的?

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

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  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  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假的?

书贩的面相(面目模糊不清)

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  页码很乱 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  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  页码无穷无尽  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 

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①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②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之所以把“沙之书”的来源地确定为印度的孟买,源于博尔赫斯对东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东方异国情调为背景的。这之间有一个神来之笔:“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叙述显得煞有介事。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这里涉及到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想的态度:他想【③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似乎对他来说,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同样可以说:不是小说应该遵循现实的逻辑,而是现实应该向小说靠拢。

“沙之书”虚构的合理性借助于几何原理,把幻想的合理性建立在几何无限性的基础之上。这篇小说在开头部分即阐述了一些几何方面的基本原理:“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尽管作者接下来又说:“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但显然,幻想的合理性是建立在这种几何无限性的基础上的。在作品中广泛地引入几何原理作为作品的工程支柱是博尔赫斯的惯用手段。他有一篇名为“死亡与罗盘”的小说。这篇侦探性质的小说的核心结构其实是由两个几何图形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菱形。已经发生的三起凶杀案的地点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但侦探从种种迹象推断,凶手最终的目的是构成一个菱形。于是他赶往可以与前三个点构成菱形的第四个点去缉捕案犯,不料却落入了案犯设下的陷阱。原来这一切都是案犯预谋好了的。案件的发生地最终组成了一个菱形,但被害者却是侦探本人。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的迷宫之一,但实际上它并非什么迷宫,不过是两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转换而已。几何模型是博尔赫斯用以想像世界的一个直观方法,同时也是博尔赫斯用以生发想像的核心要素。对这些几何原理的借用被认为是博尔赫斯小说富于哲理性的证明。几何思维使博尔赫斯的小说显得异常清晰明澈。正如美国批评家约翰·厄普代克所说:“这些他在头脑中构思的短小篇章具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恰切,他练成了把模糊的观念和更模糊的情感澄清为具体形象的本领。”中国作家余华也曾说:“在我看来,他和中国的鲁迅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
》《《沙之书》教案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