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他的这个想像十分出色。 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想,‘锁烟霞’三字,你还可以觉出什么?” 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 “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什么特点?” “美丽、高大、闲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 有同学悄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门了?” 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以描写高山呀!” 我进一步引申到第二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杨广什么特性?” 一个同学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他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 “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就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渲染它越美,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 “玉玺不缘归
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课堂实录,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他的这个想像十分出色。
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想,‘锁烟霞’三字,你还可以觉出什么?”
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
“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什么特点?”
“美丽、高大、闲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
有同学悄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门了?”
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以描写高山呀!”
我进一步引申到第二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杨广什么特性?”
一个同学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他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
“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就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渲染它越美,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请一个同学把这两句解释一下。”
一同学拿课本念:“如果不是因为隋朝政权转到李渊的手中,杨广的船队也许会游得更远,游到天涯海角。玉玺,这里作隋朝政权的象征。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古时候的相士编造说帝王有这样的天生贵相;这里指李渊。锦帆,用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杨广的游船。”
我肯定该同学解释非常准确。同时我问:“如果不考虑音韵因素,‘玉玺’能否改用‘政权’或者‘天下’,‘锦帆’能否改用‘船队’?”
她回答:“不行。因为那样就不含蓄了。”
“是不含蓄还是不形象?”
她答:“既不含蓄也不形象!”
我肯定道:“玉玺和锦帆,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可感可看,非常具像化。用这样的词来表现天下政权,表现浩浩荡荡的船队,的确既形象又含蓄。”
我又提问:“大家想想,作者李商隐是否十分相信、十分肯定,杨广的政权不被李渊代替的话,那么杨广就一定会带领船队游玩到天涯海角?请根据诗歌的具体词句来回答。”
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
他说:“我觉得,作者李商隐对此应该十分肯定。”
我提醒他说理由,他说:“三四句是紧承着一二句的。既然一二句是说杨广的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那么,这三四句同样是说,杨广如果不丢失政权的话,那么,他在位一天,就会游玩一天。如此下去,他就会游玩到天涯海角的。”
我承接他的话说:“依你的话说,作者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了,非常肯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了。”他点头。
我开始寻找不同意见者。“谁的观点与他不同?也就是说,你认为,作者李商隐并没有十分地确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是位女生。她说:“我觉得,作者是不确定的。因为,他这里用了一个词是‘应是’。”
我说:“哦,你是说,‘应是’这个词是不确定的意思。你说‘应是’是什么意思?”
她说:“是‘大概可能’的意思,‘也许可能’的意思。”
我有些惊喜:“这个同学理解非常到位,她紧紧扣住了具体的字词来理解,来把握。”
我走回到刚才那位同学跟前。“你们两位都不要坐下,你们两个,一个觉得作者李商隐已经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一个觉得作者并没有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请你俩各自辩解一下吧。”
没想到,我的话音没落,那个持肯定意见的同学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同意她的意见。我刚才的话没有道理,她的话才有说服力。她抓住了‘应是’这个词。‘应是’就是不十分确定的意思。”
“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作者李商隐在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能确准政权不丢的话,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
大家都点头,尽管有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
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却突然熄灭了。
我于心不甘!
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
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同学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
“更进一步说,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李商隐认为,尽管杨广其人贪得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里使用一个不确准的词儿――‘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
终于,有同学发言了。
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
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
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为什么不用‘必是’?如果这样写‘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思了吗?”
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
“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
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哦,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像,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非常看不起杨广,可是他又想耍弄一下杨广,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应是-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
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像着李商隐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