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课堂实录» 正文

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课堂实录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186

概要: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即总结道:“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 “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 “‘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 学生答不上来,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 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 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

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课堂实录,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即总结道:“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 

“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 

“‘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 

学生答不上来,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 

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 

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昨天晚上的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 

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 

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 

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 

“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 

学生答:“是古今对比!” 

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 

学生说:“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 

“‘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 

“于今腐草无萤火,显得非常热闹;而终古垂杨有暮鸦,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妙处。 

“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 

同时又引导,“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萤火多么光亮,多么繁盛,而暮鸦,多么压抑,多么凄凉。” 

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乎成了衰败的象征。” 

他的话赢得了掌声。 

“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放萤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 

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 

“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面六个字,“诗歌写到这个地方已经写到了尽头,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想想,是不是已经没有东西可写了?”学生点头。 

“如果为了凑数,硬凑上八句,那么,顶多再加上两句议论、劝诫的话,什么‘后人莫学隋炀帝,荒淫误国被人骂’之类。这样诗的结尾就非常没有意思了。看看李商隐这位诗人大家是怎么写的?”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我问学生:“两句是议论吗?”, 

学生答:“是描述。” 

“是对什么的描述呢?对真实事实的描述,还是对想像的描述?” 

学生答:“是对想像情境的描述,对杨广死后的情况的想像与描述。” 

“这就是穷追猛打了。作者对杨广,不但追击到灭亡之后,还要追击到地下!想像杨广的灵魂会不会悔改。大家看看,杨广到了地下之后,他的灵魂悔改了没有呢?” 

“没有!”学生答。 

“陈后主是谁?”我问。 

一学生站起来念注释:“陈后主,叫陈叔宝,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的国君,因为荒淫灭国。” 

“陈后主也是一个荒淫国君,大家是否知道陈后主的陈国是被谁灭的吗?” 

 学生答:“不知道。” 

 “就是杨广呀!是亡国之君灭了亡国之君,而又步亡国之君的后尘。”我说。 

“如果三四句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说杨广‘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死了,成了地下鬼了,应该落泪、悔恨了吧,可是呢,他仍然不落泪、不悔恨,可以说是什么呢?――” 

“――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学生顺口而答。 

“对,死后他的灵魂仍然淫乐,仍然要做风流鬼,仍然惦念着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惦念着想欣赏荒淫舞曲《玉树后庭花》。”我接着发挥道。 

但是学生们仍然没有注意到两个词的妙处,这两个词是“若逢”和“岂宜”,难以体会这两个词的表现力。 

于是,我便这样问:“同学们,我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说假如人死后真灵魂,杨广的灵魂会不会去找陈后主?第二、假如杨广和陈后主真的在地下见面了,那么杨广会不会询问《玉树后庭花》?” 

学生们不假思索回答:“会”“当然会!”“一定会!” 

“那么,我把‘若逢’二字改成‘必逢’,‘岂宜’改成‘一定’,好不好呢?”我问。 

学生沉吟片刻,有的读出了声音,在推敲这两组词语。 

“老师,我觉得那样改动之后有些死板!”有学生发言。 

“不如原诗更活泼。”一个说。 

“不如原诗更有意味。”又一个说。 

“也就是说,不如原诗更耐人咀嚼,更灵动。请大家把李商隐这两句诗反复吟诵一下,你是不是觉得李商隐这个人就在眼前呢?如果他在眼前,他是个什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 

“应该是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一个说。 

“是嘻嘻哈哈的,不十分严肃的。”一个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