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一课到头没有反应,一次手对都没有举过,至始至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不知各位有什么高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告诫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以听写词语导入故事。我让学生默写了四组词语:(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根据词语复述这个有意思的故事,在学生基本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一起探讨少年要告诉吴王的道理,明白蝉、螳螂、黄雀的“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交流中发现学生对故事和寓意的把握还不错。 二、引导学生领悟少年计谋的巧妙。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重要的地方做记号、写批注,然后交流从哪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
《螳螂捕蝉》交流课教学反思,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一课到头没有反应,一次手对都没有举过,至始至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不知各位有什么高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告诫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以听写词语导入故事。我让学生默写了四组词语:(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根据词语复述这个有意思的故事,在学生基本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一起探讨少年要告诉吴王的道理,明白蝉、螳螂、黄雀的“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交流中发现学生对故事和寓意的把握还不错。
二、引导学生领悟少年计谋的巧妙。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重要的地方做记号、写批注,然后交流从哪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少年计谋的巧妙。学生交流得还是比较全面的,时间、地点、故事的真实性等都能说到,但是没有说到道具运用的巧妙。从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这是一个足智多谋、有勇有谋的少年,我又引导学生说说少年的劝说如果不成功,结果会怎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少年的“爱国”。
《螳螂捕蝉》教后反思:
我也谈谈复述训练的环节吧。首先让四名学生上黑板默写四组词语(其余同学在下面默写),这样既检查了字词的掌握情况,又为下面抓住关键词语复述做准备。接着指名学生尝试复述,学生还没有好好读课文,当然复述效果就不好了。这时再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中的故事,发现都特别认真,因为这是带着任务去读书嘛。接下来的复述就容易多了。然而对一部分优秀学生来说,这样的照本宣科式的复述训练是不够的。这时我引导说说,怎么将故事再讲得生动有趣些。学生们提议增加想象的内容,如角色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我说,那么再次读读课文,从关键词语中突破,展开想象。后来几位学生的讲述就富有创造性了。这样的复述练习,就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训练的分层,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一些什么,有些学生说读懂了这小节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吴王要攻打楚国,大臣们极力劝阻,但吴王不听。有些学生说读懂了大臣们的忠心,他们都能为吴国的利益考虑。还有的学生说读懂了吴王很固执和专横。学生从文本中能读懂那么多,很不错。接着我追问学生:“吴王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句话的?”大部分同学都说,那是因为很多大臣都说同样的话,都反对他的做法,所以使他感到不耐烦了。但有一个同学这样说,因为当时吴王,已决定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了,我想在出兵前最大的忌讳就是别人说出对出兵不利的话。对呀,这样的说法很符合情理,于是我因势利导:“所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吴王的另一面,你们说是什么呢?”下面的同学开始议论纷纷,倪天宇举起了手,“我认为吴王发那么大的脾气,也说明了他的善良,说明了他爱兵如子,想在出兵前图个吉利。”说得好啊!可能是受到了她的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了手,“吴王也挺仁慈的,他并没有立即处死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大臣”,“吴王也是很有抱负的,他想壮大吴国的势力,从而巩固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表达,在品读、讨论、体会中,让吴王这个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上一篇:《雨点》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