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检查字词、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练习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遇到两个多音字:“大王”的“大”和“前爪”的“爪”。课前我慎重地上网查了资料,因此自我感觉胸有成竹。“大王”的“大”我认定是读“dawang”,没想到学生是众口一词读“daiwang”,一名成绩很优秀的女生课前也查了词典,她的解释也头头是道。我便怀疑是否网络上的资料出现了“误差”。我不敢武断,便答应下课再查词典。另一个“前爪”的“爪”没有什么争论,学生预习时没有查阅工具书,当然也就没有发言权了。在教学中类似的细微末节的问题经常会遇到,网络上备课室里也常有争论。但这又是一项基础工程,作为语文教师该有严谨科学的态度。《螳螂捕蝉》互动课教学思考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网上其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直觉上总感觉不是很好。反复读、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设计好像很热闹,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课堂目标指向哪里?思索许久,我觉得本课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这个故事的简单导致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导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检查字词、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练习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遇到两个多音字:“大王”的“大”和“前爪”的“爪”。课前我慎重地上网查了资料,因此自我感觉胸有成竹。“大王”的“大”我认定是读“dawang”,没想到学生是众口一词读“daiwang”,一名成绩很优秀的女生课前也查了词典,她的解释也头头是道。我便怀疑是否网络上的资料出现了“误差”。我不敢武断,便答应下课再查词典。另一个“前爪”的“爪”没有什么争论,学生预习时没有查阅工具书,当然也就没有发言权了。
在教学中类似的细微末节的问题经常会遇到,网络上备课室里也常有争论。但这又是一项基础工程,作为语文教师该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螳螂捕蝉》互动课教学思考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网上其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直觉上总感觉不是很好。反复读、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设计好像很热闹,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课堂目标指向哪里?思索许久,我觉得本课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这个故事的简单导致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导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到位。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时,我结合练习册指导学生自学,解惑,并指导复述。第二、三个问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问题驱使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而后进行交流指导。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少年和吴王对话时的心情。抓住“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潜伏着祸患呢”一句,感受少年心忧国家命运、冒死直谏的勇气。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比较大臣们和少年在劝谏方法上的不同。然后,再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会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由此引申开来,教育学生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遗憾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似乎有些沉闷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在课堂上也有所欠缺了,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也没有落实。似乎一堂课的时间还并不够。很是矛盾,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有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解决了。如何让课堂更有效,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在教学中摸索,解决的大问题。
上一篇:评钥影清风的小教研课《螳螂捕蝉》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