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起读最后1小节。2、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根思乡老叶小学 李慧文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夹竹桃(第二课时)》。回顾备课工作,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一、教学设想。1、抓住文本中的重点:第四、五自然段,设定教学目标: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想。2、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文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自由读,初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再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悟解读夹竹桃的韧性。3、在抓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时,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再让学生改成感叹句。抓住这个契机,既进行了句式的训练,又能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时,用自己的话来解读“韧性”。5、教学语言上尽量精妙。如: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你的智慧
李慧文 夹竹桃(第二课时精彩设计),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起读最后1小节。
2、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根思乡老叶小学 李慧文
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夹竹桃(第二课时)》。回顾备课工作,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设想。
1、抓住文本中的重点:第四、五自然段,设定教学目标: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想。
2、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文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自由读,初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再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悟解读夹竹桃的韧性。
3、在抓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时,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再让学生改成感叹句。抓住这个契机,既进行了句式的训练,又能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时,用自己的话来解读“韧性”。
5、教学语言上尽量精妙。如: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你的智慧闪光起来!又如:是啊!月色朦胧,花影迷离,叶影参差,花香袭人,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再如:叶影吹动,如梦如幻,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一起读。
结束语也要有点深度,我是这样设计的:“季羡林先生之所以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韧性,又能引起许多幻想,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
二、成功之处。
1、 板书设计上紧扣文本重点,看上去既精炼,又能点出文章中心。
2、重视利用了“作家卡片”,在第一课时教学伊始,已经利用“作家卡片”向学生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又将其作为辅助材料插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朗读课文入情入境。
三、教学机智。
1、在指导用“无……不”和“无不”造句时,适时地与青海玉树大地震相联系,教育学生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在学生说出自己的幻想时,说到关于珊瑚的幻想,把小虫子比作在珊瑚丛中嬉戏的小丑鱼。我及时地表扬他奇特的幻想,表示很喜欢这条“小丑鱼”。
四、不足之处。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间还是不充足,要求学生领悟情感的意图有点操之过急。这节课中,读的效果不明显,而且齐读过多,没有看到学生个体朗读水平的提升。
2、训练的反馈面不广,效果不实。比如说,不管是用“无……不”和“无不”造句也好,还是让学生说自己的幻想也好,其他学生究竟能不能说,没有能进行检查,或者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训练。
五、我的思考。
怎样能在现实基础上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1、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多朗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作业,这样对文本更熟悉,对教学更能迅速地适应。
2、钻研教材要值得花时间,肯下真功夫。
(1)我在准备课的设计时,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课文,推敲文本语言,这样来确定教学重点,安排训练点。
(2)多借鉴他人之长,多搜集有关资料。再根据生情,考虑能不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事实上,关于这一课时,我觉得准备的资料还不够多。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