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家法教授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如治《易经》的孟喜得到一本《易》家有关阴阳灾变的书,谎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死时枕在他的膝上独自传给他的,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说,他们的老师田王孙死在施雠处,那时孟喜已经回老家了,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得到这部书皇帝听说孟喜改变师法,就不任用他当经学博士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无常师”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中的原话,意思出自《论语·子张》子贡称赞孔子的一句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的大夫孙昭子问他少昊以鸟名为官名的事郯子是传说的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的后代,东夷族以鸟为图腾,他就讲起了自己民族以鸟名为官名的由来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的话意思是说,由于周天子的统治的衰微,原来官方控制的学术已下移四散,保存在边远地区孔子师苌弘的事,见载于
《师说》教案14(精品),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无常师”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中的原话,意思出自《论语·子张》子贡称赞孔子的一句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的大夫孙昭子问他少昊以鸟名为官名的事郯子是传说的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的后代,东夷族以鸟为图腾,他就讲起了自己民族以鸟名为官名的由来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的话意思是说,由于周天子的统治的衰微,原来官方控制的学术已下移四散,保存在边远地区
孔子师苌弘的事,见载于《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对他的学生南宫括(又名南容,字子容)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括就和鲁昭公说此事,鲁昭公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个御者,由南宫括陪同,“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孔子师师襄的事,见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师老子的事,又见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五、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六、《师说》鉴赏(季镇淮)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前方》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