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分析课文:1.小组讨论: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谈个人修养的,请各举例说明。 讨论后抽查发言:(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文章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有哪些?(明确:9个)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字词理解(1)通假字:说:同“悦”,愉快。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女:同“汝”,你。(2)重点词语解释:时习之:按一定时间。朋:同窗。 三省:泛指多次。 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为,做。是知也:这。 必有我师焉:在里面。 然后知松柏:这样。 不
《论语》十则教案1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五、分析课文:
1.小组讨论: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谈个人修养的,请各举例说明。
讨论后抽查发言: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文章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有哪些?(明确:9个)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字词理解
(1)通假字:
说:同“悦”,愉快。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女:同“汝”,你。
(2)重点词语解释:
时习之:按一定时间。朋:同窗。 三省:泛指多次。 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为,做。是知也:这。 必有我师焉:在里面。 然后知松柏:这样。 不知为不知:是。
(3)古今异义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古义)凭借某种条件去做/(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而”和“之”的用法:
(6) 本文的文言句式:
a判断句式:
是知也。
b省略句式:
可以〔之 〕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探究讨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对此,有人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写一篇短文200-300字。
上一篇: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