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正文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97

概要: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谓“民为贵”,是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他的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就是以这个总的思想为指导制订出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分有100亩耕地和5亩宅园,种植桑树,饲养家畜,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谓“民为贵”,是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他的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就是以这个总的思想为指导制订出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分有100亩耕地和5亩宅园,种植桑树,饲养家畜,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被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来爱戴,纷纷跑来归附。如果发生战争,本国的人民会奋不顾身地拿起木棍去抵挡强国的坚甲利兵;强国的军队也不情愿去攻打这种象父母一样仁慈的国君。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也叫做“不忍人之政”,它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把这种血缘的感情运用到政治上来。如果最高统治者不这样做,孟子认为,大臣应该去纠正他的思想,“格君心之非”。对于贵戚之卿来说,如果君主不听规劝,则有权把君主废黜,另立一个理想的君主。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认为,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该重视道德修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子下》)。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这种道德而禽兽没有。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他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孟子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孟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三个哲学命题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