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着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2) 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而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
《祭十二郎文》教案7,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着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2) 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而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明确: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三)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组织学生辩论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甲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丢亲情。乙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五)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的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治学态度。(六)作业完成《课课达标》相关内容(七)课堂练习(八)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 1.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融情于事 2.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3.祭奠之情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1)
(九)课后反思
上一页 [1] [2] [3]
Tag: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