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答: 【名句默写】1、 君子周而不比,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损矣3、 君子不以言举人,4、 君子以文会友,5、 事君数,;朋友数,6、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7、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8、 视其所以,,,人焉廋哉? 2008学年第二学期 第五 周高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课外作业( 六)编制者: 邓兰 完成时间: 20 (分钟)【基础习题】论语《诲人不倦》内容要点概括和习题巩固练习章节要点:1、 《指导意见》要点概要: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引导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来体会其思想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2、《教材》要点概要:教育的作用17.2 17.3(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的对象15.39(普及性教育)教育原则(7.34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7.8 1.15 3.8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能够举一反三11.22因材施教)教育学习的态度(7.1述而不作)【课
《论语》选读专题复习学案,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答:
【名句默写】
1、 君子周而不比,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损矣
3、 君子不以言举人,
4、 君子以文会友,
5、 事君数,;朋友数,
6、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7、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
8、 视其所以,,,人焉廋哉?
2008学年第二学期 第五 周高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课外作业( 六)
编制者: 邓兰 完成时间: 20 (分钟)
【基础习题】
论语《诲人不倦》内容要点概括和习题巩固练习
章节要点:
1、 《指导意见》要点概要:
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引导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来体会其思想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教材》要点概要:
教育的作用17.2 17.3(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的对象15.39(普及性教育)教育原则(7.34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7.8 1.15 3.8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能够举一反三11.22因材施教)教育学习的态度(7.1述而不作)
【课文解读】
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lE;T:l4Arc/p0 这里,把“上知(智)”与“下愚”作为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
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
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waOqra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浙江博客网!n1t5o:yA
--------------------------------------------------------------------------------
e;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浙江博客网:m/sflT&I0ZQ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浙江博客网:]p&[uz
三、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
四、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名句默写】
1、子曰:“性相近也, ”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则可谓云尔已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学问之道》导学案(四课时)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