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一、文章内容讲解:(一)思考:1、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课文内容讲解:第四段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表达自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吭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②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 “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③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导学案(教师版),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
一、文章内容讲解:
(一)思考:
1、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文内容讲解:
第四段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表达自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吭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
②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
“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③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人化的地步。
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字,复出“饯”字。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勃,三尺微命”到“奏流水以何惭”。开头自称其名,郑重言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
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下面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最后,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第二层以“呜呼”开端,比前面第四段开头的“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三)名句品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此句现在已经成了很多有志之士的的座右铭。
(四)重难点:研读四五两段,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
1、研读第四段:作者一直在感慨生不逢时吗?
明确: 豁达乐观的情怀;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2、研读第五自然段: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3、思考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五)本文主题:
《滕王阁序》结构宏伟,意境壮阔,充分体现了王文宏博壮丽的特色。作者从洪州的地域,人物与宴会写起,重点描写了滕王阁的壮观雄伟和阁外山川景色的优美,在篇末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并表达了“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
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二、课内巩固练习:
(一)、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萍水相逢 钟鸣鼎食 老当益壮
投笔从戎 天高地迥 胜友如云 达人知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1)用典故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2)用典故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3)借典故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4)借典故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唐失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幕宗壳之长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夜归鹿门歌》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