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晃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正文

粤教版选修: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晃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207

概要:李白诗四首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3、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导入:李白其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谪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祖籍陇西(今甘肃),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15岁时,李白的文章已写得很出色,并开始学剑。26岁时,“仗剑去国”,开始漫游兼求仕的生活(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42岁时,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任翰林供奉。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

粤教版选修: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晃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导入:李白其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谪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祖籍陇西(今甘肃),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15岁时,李白的文章已写得很出色,并开始学剑。26岁时,“仗剑去国”,开始漫游兼求仕的生活(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42岁时,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任翰林供奉。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唐玄宗只把李白当成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因作风傲岸,李白在朝中屡遭谗毁,初步认识到政治集团的腐败后现实的黑暗。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44岁时)。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一次重大挫折。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年,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李白与杜甫、高适在梁、齐、宋、鲁等地游历一番。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离开东鲁南下吴越前李白写此诗作别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然后开始新一次漫游旅程。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李白的诗清新自然(用李白自己的诗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幻想表现激情。杜甫赞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品诗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2、结构、大意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仙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洞府神仙(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

3、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4、思考

A、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景象:见到了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等景象。“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B、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描绘这样的仙境(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选修: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晃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