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杜牧诗三首》教案2» 正文

粤教版选修《杜牧诗三首》教案2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679

概要:6、总 结:(2分钟)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9分钟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5分钟)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

粤教版选修《杜牧诗三首》教案2,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6、总 结:(2分钟)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9分钟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5分钟)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C、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到这一方法。 

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朗读。 

  

四、学习历史是为了当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忧时伤乱的诗歌〈早雁〉。15分钟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3分钟) 

2、  范读诗歌。   

3、  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 

(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 (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六、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预习第12课。 

  

板书: 

               《题乌江亭》         项羽——败不馁          述己志 

历史  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       妃子——荒淫误国        忧天下 

二首(其一)》 

  

现实  咏物诗     《早雁》            早雁——边民           托物寓意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选修《杜牧诗三首》教案2》相关文章